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持续降雨无碍交通
水泥罐车冲进民房
三被告均推卸责任
三家游泳池
水质不合格
两封“死信”找到主人
“送水哥”名叫李老发
阴雨连绵至周日
wx110820
wx110824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送水哥”名叫李老发
他说,等经济条件好了,再增加几个送水点

“更乐意大家称呼我‘送水哥’。”昨日上午10时,郑东新区家中,面对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他忐忑地第一次直面镜头。

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送水哥”的名字叫李老发,是一家绿化公司的负责人。

风雨三载送水路,精神文明扬四方。本报率先对“好心人为农民工送水三载不留姓名”的故事进行报道后,不少省市新闻单位相继进行报道,新华社也发了特稿,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7月31日,中央电视台聚焦追访“送水哥”。3天来,透过中央电视台河南记者站记者摄像机的镜头,我们又捕捉到不少新的素材。

央视聚焦:“送水哥”感动了我们

得知“送水哥”不愿意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情况,7月31日,央视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

当日下午2时许,央视记者胡海清走进了好心人李先生的家,不是采访,而是沟通。

胡海清动情地说,“送水哥”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他,“执意”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3小时的交谈,转眼即逝。

在大家再次的劝说下,李先生终于愿意接受采访,而且“大胆”接受直面镜头。

是什么转变了他的想法?

李先生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转头看了看本报记者,用信任的眼神说道:“站到镜头前,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次我愿意挑战自己。”他说,做善事不宣扬是他一直的行事方式,本报是他接受采访的第一家媒体,直到后来的新华社采访他时,他仍坚守着这样的想法,也曾因此感动了很多人。他顿了顿,若有所思地接着说道:“这几天,他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做善事是为了什么,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更多的人。如果站出来,能够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我愿意这样做。”

昨日,央视记者再次来到李先生家,李先生如约坐在镜头前,脸上略显尴尬。

为什么一直坚持为农民工送水?有没有想过放弃?为什么一直不愿透露身份?现在家里拮据,还在借钱送水,对家人有歉疚吗……央视记者一口气连问了7个问题,李先生都平淡地一一做出了回答。说到最后一个问题时,李先生有些哽咽,他说,妻子理解我,相信我们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李先生还有一个长远计划,等经济条件好一些了,准备再增加几个送水点。

昨日下午,央视记者跟随李先生到3个饮水点送水。雨天,桥下的农民工比平时多,面对镜头,农民工们感动地表达出对李先生的谢意。

初访李家:唯一的家电是电视

本报记者昨日跟随央视记者,第一次来到李先生的家。在郑东新区内环路的一幢高层居民楼前,记者一行乘坐电梯来到5楼,电梯打开的一瞬间,20多桶装满纯净水的水桶,整齐地摆放在楼道上,还有一台旧的饮水机。“前几天,东风路饮水点的饮水机坏了,我刚借了钱买了台新的刚换上,把旧的这台就拉了回来,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这些装好的水一会儿要送。”李先生打开防盗门,腼腆地向记者笑了笑,接着热情地招呼着大家进去,发现记者脚步有些迟疑,他赶忙说道。

一进门,记者有些意外。偌大的三室两厅,空荡荡的。家里除了一张餐桌和两张大床外,唯一的家电是放在主卧室的一台小电视,妻子和女儿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厨房里,一台制水机正在嗡嗡地工作,摆放了七八个水桶,每20分钟可出一桶纯净水。

直到下午1时许,李先生的爱人李大姐勉强从床上起来,忙活着做饭。“这几天,腰疼得起不了床,出去吃饭挺费钱的,在家做饭省得多。”李大姐朴实地笑笑说道。简单地午饭后,李大姐将盘子里剩余的菜汤都收集到一个盘子里,“晚上还能搅到汤里,能省就省点。”

李大姐坦诚地说,当初老李先斩后奏买回了制水机,她的态度很中立:“他做的是一件好事,我没有理由反对。”她说,20年的夫妻,他太了解老李,一旦认准的事,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这就是他。

即将上高二的儿子一直保持沉默,总是露出憨憨的笑容。爸爸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人?记者笑着望着他问道。

“钦佩!”一语不发的儿子,斩钉截铁地蹦出这两个字,坐在一旁的李大姐读懂了儿子的“心理变化”,瞬间眼睛红润了。

李大姐欣慰地说,3年前,因为不给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儿子不理解老李,甚至有时还会带着怨气,今天她知道,儿子终于理解爸爸了。本报记者 王 影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