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满目青山夕照明
登封网3岁了
土地增值税
同比长一倍
登封建立督察考核机制
登封开展专项行动
规范砂矿开采秩序
儿子重伤无钱治
企业献爱渡难关
图片
大学生村官
当上党代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入伍参军到抗美援朝,从转业地方到守卫嵩山,82岁高龄的李国典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人们敬佩他在抗美援朝中屡立战功,更赞叹他甘于清贫,守护嵩山万亩丛林近50年的清白人生!近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看他在耄耋之年——
满目青山夕照明
当年亲手种下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岁月如水,当年的军功章只剩下了这一枚。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张朝晖 文/图

“咱们嵩山也有一个像李文祥一样的老战士,战场多次立功,军营多次受奖,回到地方后默默无闻守护嵩山40多年。”昨日记者从一个登封网友处了解到,登封市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上世纪60年代从部队转业到登封林场工作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如今仍然驻守在嵩山丛林,痴心不改。

这位老人叫李国典,今年82岁。

扛枪跨过鸭绿江

李国典1929年生于登封卢店崔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随父母逃荒要饭,少年下煤窑做苦力。1950年2月,李国典加入共青团,接受进步思想教育,不久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奉命随军赴朝作战。

时隔半个多世纪,鸭绿江畔的烽火硝烟在李国典的记忆里仍然清晰。“战士们都从车厢里跳了出来,铁路抢修好以后,我们火速赶到西海岸下车,部队领导慷慨激昂给我们作了战前动员,号召我们守好祖国的大门,因为这里是美国侵略咱国家的一个通道。”

为救战友多处受伤

“在西海岸,我们白天挖战壕,晚上挖防空洞。”李国典回忆说。当时在西海岸有一个叫宋坡岭的坑道内,李国典和战友们正在争分夺秒挖战壕时,敌人的飞机铺天盖地朝他们投掷炸弹。一枚弹片飞来,刺伤了李国典的左眼。卫生员急奔过来为他包扎伤口。突然,李国典看见另一颗炸弹呼啸着从天而降,飞向旁边的战友,李国典顾不得伤痛,一把推开卫生员,飞身扑向战友,把战友稳稳压在身子下面。炮弹在距离他们几米远的地方爆炸,发出惊天巨响。尘埃落定,战友安然无恙,李国典的耳朵、右腿和脚均被炸伤。直到现在,李国典身上还有很多伤疤,他的耳朵还听不清别人说话。在朝鲜战场前后三年,他出生入死,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历任排长、副连长等职务。1953年秋,李国典随部队凯旋回国,积极响应部队号召,踊跃参加东北军区营部建设工作,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次、通令嘉奖1次;1955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守卫嵩山半世纪

1965年,李国典转业到地方,他服从分配,来到远离登封城区的林场总部会善寺上班,专门负责看护会善寺周围万亩丛林。

会善寺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建于北魏,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佛寺之一。放下了枪杆子,拄起了栗木棍,李国典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穿行于嵩山丛林,守护着国家的一草一木。

身居破庙不慕高楼大厦,粗茶淡饭不羡山珍海味。这就是李国典近50年来的人生写照。李国典就在这片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埋锅造饭,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单位的职工一批批调离换岗,唯独他扎根深山,风雨不动。李国典说,在部队10多年,已经养成的素质使他很平淡地看待生活。40多年过去,他从未向组织谈过条件、要过待遇,“我是一个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说。

他坚守原则,风雨不动,对工作不打折扣,对生活一如既往。“文革”时期他挺身而出保护40多件文物免遭劫掠,他冒着生命危险阻止寺院被毁,他的奖章被洗劫一空。“国家的财产是最重要的,军功章就是一个小铁片儿。”老人说。

党的战士安守清贫

2007年,会善寺被登封市文物局收管作为景区,修缮后将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有关部门安排年近八旬的李国典搬离会善寺。守护嵩山大半生,临老却无半间房屋,李国典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服从组织,被安排在登封林场北边后山里的两间简陋的平房内。子女们实在看不过去父母蜗居深山老林,要向上级领导反映,李国典说:“我是个老战士,自然应该服从组织,安守清贫,年轻时都没向组织伸手要过什么,现在老了,还要什么?”

耄耋之年热心公益

据李国典的女儿李雪梅说,父亲晚年不常下山,但喜欢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里拿钱救助别人。

8月9日上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五楼八号病房,李国典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来到烧伤小哥俩的哥哥李延飞病床前,捐出1000元爱心款。他鼓励李延飞要坚强,要顽强,要战胜伤魔,早日痊愈。趴在病床上的李延飞用稚气的声音向李爷爷表示感谢,“长大了一定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李延飞的父母亲跪在地上热泪横流,泣不成声。李国典将他们搀扶起来,勉励他们要好好照顾孩子,争取早日出院,“孩子健康长大,是我们的福气。”李国典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