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新农村 上一版3
科学养猪小常识
图说新农村
大学生“牛倌”
服务到农家 遍开和谐花
新生活 新憧憬
敬老院里的“菜把式”
1400多公里农村公路载满惠农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1400多公里农村公路载满惠农情
“路桥为媒” 共谱和谐曲“与路共舞” 建养保畅通
交通事业的发展为新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条路,让沾着晨露的新鲜蔬菜当天就能端上城市居民的餐桌;一条路,让满怀希望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镇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一条路,让偏远村庄的庄户人,抬脚就能登上公交车;一条路,也让城里人方便地驱车来到乡间田野,自由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农家乐的怡然……

条条致富大路,修到农民心坎儿上,座座连心桥,托起了农民艳阳天。

“星光大道” 坦途奔富裕

“以前山上种的杏都运不出去,眼睁睁看着落一地,现在好了,公路一修好,整个村子都‘活络’起来,不仅杏不愁卖了,山上其他小杂果也十分紧俏,村里还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呢!”辛店镇柿树行村的村官赵君宝兴奋地说。

观音寺镇王行庄村“两委”班子带着部分群众前段时间去山东考察了,准备发展蔬菜大棚,村党支部书记乔红俊说:“现在交通四通八达,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这是我们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要想富先修路。”新郑一直践行着这个被实践一再检验证明正确的原理。截至2010年年底,新郑已经有村道482条、乡道87条,加上镇区道路等农村公路总长度达14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村村串、桥相通、路相连”的农村公路网络格局。

“路桥为媒” 共谱和谐曲

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也使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员干部在为民办事、地方政府在为群众分忧。

人和寨桥的架通在当地可是件深得民心的大事。

“我家亲戚就住在河对岸,几十年了,眼看着对面就是过不去,如今桥通之后去串亲戚就方便多了。”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一位村民满脸笑容。

原来辛店镇人和寨村与新村镇裴李岗村分别位于双洎河的南北两岸。两个乡村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但是却只能隔河相望,群众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受到严重制约,早日架通一座桥,成为两村村民的共同心愿。

“以前我们到郑州,还得多绕20多里路,180多米长的大桥修好后,节省了不少时间呢。”辛店镇人和寨村村民王全国告诉记者。

桥通了,路顺了,车通了,心近了。你听,在新郑的广大农村,村村通公交车让老百姓大呼方便,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更让老百姓大呼“高兴”。

“与路共舞” 建养保畅通

绵延数公里的乡间道路整洁平坦,茂盛笔挺的防护林排排林立,行走在新郑的乡间,也许会忽视这里的道路一直是那么整洁、那么平坦,偶尔出现的路肩损坏,也会在第一时间修整完毕。原来,新郑自有“高招”,那就是“建养并重,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

老左是新郑市八千乡六护员管理站的一员,他介绍说,六护员的主要工作是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上岗之前都是经过统一培训的,大家每天都要对所负责辖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或上报相关部门处理。

据了解,新郑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公路日常养护,达到了全市农村道路养护全覆盖。同时,新郑市组建八千养护站、薛店养护站、观音寺养护站,确保“公路通、人心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