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民生”着色绘新图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
召开第三十次主任会议
我省增123名省级
学术技术带头人
京沙快速路加快进度
力保春节前竣工通车
文明交通
我先行
新闻战线开展活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惠民工程铺就幸福路
企业向生态水系超标排污
辖区政府将被扣款千万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惠民工程铺就幸福路
——迎接党代会成就回眸之民生篇

本报记者 王 红

城市,以人为本;发展,民生为大。5年时光,关注民生、惠及民生,始终都是绿城大地奏响的最强音。

每一年,收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安居……一桩桩“民事”,都将汇成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一条条新政,如雨后春笋,饱含深情,惠及全民;一项项民生工程,暖着市民的心,铺就了一条幸福路。

城乡居民荷包越来越鼓

回溯绿城5年来大步向前的发展“脚印”,数字最有说服力: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郑州市生产总值2001.5亿元;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00亿元。短短5年,郑州市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城乡百姓的荷包自然也越来越鼓。

统计显示,2006年,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22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59元,增长16.4%。到 2010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97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25元,增长13.6%。

今年上半年,在CPI走高的形势下,郑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2元,同比增长12.5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055元,同比增长20.3%。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双增长。

民富则民安。绿城在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进程中,实践着“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足”的承诺。

125.5万个就业“饭碗”

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源头活水。百姓的“饭碗”问题不但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

对市民而言,“有尊严的生活”,基础就是要有充足的就业岗位,宽松的创业环境,确保劳有所得。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走路都觉得踏实。”说起现在的生活,刚刚在交通协管员岗位上岗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赵健满是欣慰,“我媳妇长年生病,儿子还在读书,以前都是靠低保生活,后来社区帮我联系了这个工作,一个月800元的工资听起来不算多,可对我们一家来说却太有用了。有了工作,人也觉得有奔头,我很知足。”

小就业大民生。5年来,我市像赵健这样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数以万计,针对百姓“饭碗”问题,市委、市政府从未有过一时一刻的放松: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给困难企业发社保补贴……5年中,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就业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温暖着越来越多的郑州人。

如今,在城市,对社区失业和下岗职工来说,“不挑不拣,一周上岗”已成为常态;在农村,各地政府开办了各种培训班,为农民“充电”做好就业准备。可以说,只要肯干,就能找到工作。

“全民社保”扫除后顾之忧

民生问题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民生问题也是渐进的,新的时期有新的诉求。

在充分保障就业的同时,如何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都能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成了又一个挑战。

2005年年底,郑州市294万城镇人口中,无医疗保险的就有253.8万人。2007年年底,郑州市780多万城乡居民中,无养老保险的有435万人。这些迫在眉睫的社保问题,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病”!

民之所急,其心也迫。2007年1月,“全民医保”正式亮相,从新生儿到百岁老人,全部实现大病保障;2008年6月,“全民养老”也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城乡老人享受到了一体化的社会养老。

(下转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