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债降级的根源与后果
追逐财富会使公德堕落吗
交了罚款可超载
辟谣,你信还是不信
茅盾能勇夺茅盾文学奖吗?
官员愿意接谁的电话?
用法治的力量破解“潜规则”
用公开透明推动改革大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追逐财富会使公德堕落吗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卢新华的 《财富如水》,一本是张炜的 《芳心似火》。 “如水” “似火”,水火相容,不约而同地讨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卢新华的书从财富的流动性谈起,讲述了财富如水、载舟覆舟的道理,敲响了呼吁人类社会要 “回头”的警钟;张炜在书里描述了古齐国的一段历史,这个诸侯国曾经启用管仲为相,重视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最后却迅速腐化,被秦国所灭,含有警世的意义。对此,我想说一些个人对当下财富与精神问题的思考。

谁也不能否认,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瓶颈口上:一方面是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富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是精神建设出现了危机,社会公德的匮乏。这两者有没有必然联系?是不是追逐财富带来了社会公德的堕落?如何去疏导沟通?我想,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把财富与精神看做是对立的范畴,我不这样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离开精神的财富——离开精神的财富就是地下矿物,自然宝藏,这是与我们无关的,它们藏在人间的某个地方等待着人类去开发,这样的财富是没有精神性的。但是,一旦它被发掘出来,进入了人世间流通,它就一定有精神性——否则怎么会成为我们的财富呢?它是通过人的智慧、通过人的劳动去创造出来,然后在人的主体观照下被占有、消费、流通,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追问的是,其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一个穷人的主观动力在于要养家糊口,是最低水平;再往上追求,还要温饱;再往上,要求享受、快乐,所以要别墅、汽车、奢侈品……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人类的合理要求。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要以财富为手段,这本身就包含了精神性——华里西说“面包会有的”,这内涵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说 “面包会有的”,就意味着人有权利吃饱、进而是每个人都要有面包、社会要变得更公平——这样一个想法本身是有精神性的,才推动了革命进程。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类精神也逐渐放大,我不想具体讨论某个人把财富花到哪里去了,或者他用什么手段来运作财富,因为财富不管用什么方式获得、用什么方式消费,最终还是会通过不同的形态还给社会——哪怕是最不光彩的形态,财富本身还是有它的社会性规律。这就是财富如水的道理,大海不属于任何人。

我们要问的是:当财富发展到很丰富的程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去支配这笔财富?比如过去,我们把财富拿去支援亚非拉革命,你说这是不是一种精神?当然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今天,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中国要变成世界上的最强国,变成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你说这不是精神吗?当然也是精神。所以关于财富的讨论,说到根本上是一个关于精神价值的讨论——用什么样的精神支配财富才是合理的有益的?

今天我们谁也无法提供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因为财富的使用分配,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每个公民能了解、支配的权利范围。我们缺乏足够的资讯和渠道对社会财富的流向做出理性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是比较悲观的——任何个人都没法掌握财富的流向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财富与精神相分离的感觉,我们与社会财富的关系是生疏的,甚至是对立的。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是在精神价值上如何看待财富、分配财富,如何为财富的未来指出方向。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我们目前的能力,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去参与,可以去讨论。

第二个问题是,我也不认为精神是一种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就好像有人认为,只有像苦行僧那样,才能享受精神生活。不对。精神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是让人性得到合理施展的,是使你心灵更加丰富的东西。精神生活不能有普适性的标准,更不能有强制性的因素存在。任何人为地去划分什么是精神生活什么是物质生活的原则,都是可疑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自然是精神生活的享受,但能说这里面没有物质因素吗?又譬如,有的人用打太极拳来健身,有的人用打网球来健身,两者都是健身运动,你能因为网球所需的物质性高于太极拳,就认为网球更加有精神性,或者相反?问题是,当前有些人在不断暗示和导向社会的精神选择取向,指导你接受怎样的物质标准和物质方式才是达到了你的 “精神生活”。这才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各人有各人的精神追求,各人有各人的个性爱好,这才是符合人性的生活,才是有精神性的社会生活。任何一种强制性地规范人们应该怎么样生活,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我们的精神不是由别人授予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关键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精神追求、有没有想象力,或者有没有一种关于未来的想法——其实,人的本性中都有这种能力:使自己快乐、使别人快乐,为别人多想一点。我觉得这不是来自外界的道德束缚,而是一个人的自然要求。我们都喜欢开开心心,希望大家开心。只有在财富不够分配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争夺或者冲突。这里就涉及一个更大的精神性力量的层次,就包含了齐国与秦国的问题。 陈思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