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战火之外
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水(国画)
偏脸城
带娃娃
没什么输不起
看人加把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战火之外

但是在这里,石榴的用途却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土适宜的缘故,这里的石榴要比国内的石榴大上一号,令我初次见到时咂舌了许久,对它是否是基因突变的问题纠结了半天。我按照它理所应当的吃法买来一大袋切而食之,却被利比亚同事们训斥暴殄天物。原来石榴在利比亚更多的是用来榨汁,高级一点的吃法,像水果摊的小贩那样将其籽放入碗中,浇上冰冻矿泉水一碗一碗的痛饮。阿拉伯的夏天异常酷热,人们讨价还价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日头晒到心急火燎的时候,随手端起一碗冰冻石榴水,甜丝丝的果汁随着石榴籽一起下肚,沁人心脾之余,气头也消减了一半。只可惜石榴保存的时间太短,口福还没有过够它就已经下市,也只能盼着来年再畅饮了。

除去榨汁,石榴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盛夏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阿拉伯集市上随处可见老婆婆叫卖一袋袋红色的粉末。起初我以为那是某种类似辣椒粉的调料,一直没敢问津。直到后来被当地的朋友笑话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石榴花磨成的干粉,是当地女孩子涂抹胭脂染指甲的最爱。更高级些的还有石榴系列的化妆品。利比亚人对于石榴的情有独钟,让许多跨国公司和品牌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因地制宜研发出了许多石榴系列产品,石榴香水、石榴面霜等,销量都非常可观。

关于利比亚人的石榴情结,我曾特地请教了当地的朋友。利比亚人的石榴情结,最早要追溯到古兰经的篇章。在那里,它与橄榄、无花果一起并称为“天堂三圣果”,是可以“延年益寿,涤除嫉妒和憎恨的益果”。至于民间谚语,则更是多种多样。有人把石榴比做少女美丽的乳房,有人把石榴比做美好的品德,还有人把石榴比做永恒的生命。有意思的是,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看来,却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石榴籽象征着多子多孙,要在婚礼上食用,讨个吉祥。而利比亚人眼中的石榴籽却大相径庭。他们的谚语是“吃石榴时要铺开衣襟,吃西瓜时要裹紧衣衫”。意思是石榴籽好比美好的事物,要尽可能多多吸收,“铺开衣衫”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它掉在地上;而西瓜汁则好比恶人恶行,要避而远之,“裹紧衣衫”吃西瓜,防止它的汁水溅到了身上。

石榴作为一种食物,在几千年前由张骞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半岛带到了中国。而它作为阿拉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载体,则随着阿拉伯远征军的马蹄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了欧洲。世界上将石榴花定为国花的有两个国家,一是位于北非的利比亚,而另一个则是与它隔海相望的西班牙。

又是椰枣成熟时

我和椰枣,见光即死。

还记得第一次吃椰枣的情形:在国内上大学的课上,班长拿出了一个密封包装的东西让大家“分而食之”,打开一看竟是一粒粒黏在一起的“黑疙瘩”,油乎乎地发亮,形状类似我们常见的蜜枣。据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阿拉伯特产——椰枣。班长小心翼翼把袋子打开,自豪地说是沙特驻华使馆特地给我们学校送来的礼品。因为数量有限,每人限分两颗,多者再无。

关于椰枣,我曾经无数次地从阿拉伯语小说中看到它的名字,也曾经多次地听留学归来的师哥师姐们谈起它。阿拉伯人有句谚语,“枣椰树是阿拉伯人的母亲。”足见枣椰树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本草纲目》里介绍它:“无漏子,形似枣,中有核,果肉甜美”。刘询《岭表录》云:“肉软烂,味极甜,如北地蒸枣。”这样一种有文化积淀的食物,刚好和我头脑里的小资情调不谋而合。我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了上述种种间接经验,在脑子里想好了椰枣的口味。等到真正面对手中那两粒黏黏的椰枣时,马上从脑海中调出了这条信息存储——它应该是像蜜枣一样甜,像苹果一样脆,清香怡人,唇齿留香……

可惜,第一个椰枣放进口中时,我的梦就随之破碎了。不是它不甜,而是它太甜——甜到连我们嗜甜如命的女生都无法忍受的地步。至于清脆,则万万断了这个念头罢——这黑糊糊的小疙瘩从里到外渗透着糖汁,黏糊糊地粘在你的手上,咬起来软而皮,甜而腻,倘若你正在害蛀牙,那么尝过了椰枣之后势必要去医院牺牲掉几颗原生态牙齿不可。自己无福消受也不能随便浪费,我留下手中的另一颗打算施与别人,可看众人皆蹙眉咧嘴,苦不堪言状,不禁把伸出的手又收了回来,心里面直嘀咕——是这阿拉伯人的口味和我们不同,还是使馆送来的椰枣已经过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