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惠州:居民幸福感居广东第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寻“加快转型升级 升华惠民之州”独特路径
惠州:居民幸福感居广东第一
环保责任考核连续3年名列广东省前茅
惠州西湖一角
在惠州产品展销会上,惠州的汽车电子产品深受欢迎。 本版图片 资料图片
大亚湾石化新城一角

徐徐展开“幸福共创图”,我们欣喜地看到,惠州这个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10多个“国字号”荣誉的城市,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高起点的工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建设幸福惠州的独特路径。

■ 转型惠州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高“蛋糕”质量

如何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做大、做好、做优惠民“蛋糕”?加快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惠州的决策者们意识到,转型升级是手段、是路径,幸福惠州是目标、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如果说“建设幸福惠州”是“分蛋糕”的话,那么加快转型升级就是“做蛋糕”,就是奠定“建设幸福惠州”的物质基础。

我们要做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提高“蛋糕”质量。

翻开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惠州交出的亮丽成绩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73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比2005年翻一番,5年(下同)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4.34万元,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年均增长30.5%,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同居全省第6位。

——为加快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惠州先后在武汉、成都、沈阳等6市成功举办“惠货全国行”大型展销活动,签订销售合同金额超千亿元。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为59.7︰40.3。

——随着石化、电子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惠州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惠州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LNG电厂一期、平海电厂一期、国华热电联供、抽水蓄能电站5台机组建成投产,新增装机容量532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园区经济强力推进。大亚湾石化区、仲恺高新区完成扩区扩园,成为惠州石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两大龙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惠州加快融入珠三角。惠深沿海高速、潮莞高速惠州段建成通车,莞惠、深惠的边界“断头路”基本打通。莞惠城轨正在建设。

进入“十二五”,惠州将着力推进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等“八大基地”建设。随着惠州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惠民“蛋糕”将变得更大更好。

■ 惠民之州

百项惠民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建设幸福惠州,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在惠州生活的幸福。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惠州始终坚持以民为本,致力改善民生。

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全市民生投入累计达到347.7亿元,完成民心工程项目101个,办成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民生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这个5年,成为惠州民生投入最多、民生改善最大的5年,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共进,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

惠州先后收获“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称号,并被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认定为,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

从共创幸福的鼓点中,我们能感受到惠州加快发展的激情,更能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的憧憬。“十二五”时期,如何提升民生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设幸福惠州,离不开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惠州以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比如,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强化节能减排,制订推广低碳生活消费计划;积极扩大内需,今年安排重点项目建设144项,总投资3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亿元,举办南宁、重庆、郑州3场大型展销会。

新一轮惠民工程正加快建设。惠州今年安排惠民工程100项,包括教育惠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就业工作、扶贫开发等,年度投资134亿元,特别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国电信与TCL集团联手运用三网融合技术,实施“村村通光纤、户户通互联网数字电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互联网全覆盖。今年惠州将启动1.22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筹集、建设,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 文明城市

“十二五”力争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金牌

美丽的西子湖畔,国学大师饶宗颐欣然题下“惠州之美不减杭州”。

惠州比肩大连、杭州,荣膺“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称号,去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居地级市第3名,并再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为惠民之州建设作了一个新的注脚。

行走在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之中,“幸福”的主线一直清晰地贯穿其中。

2008年,惠州以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摘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由此实现了“两个提前5年”:城市的发展进程提前了5年,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前5年跨入先进行列。

惠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扎实开展城市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集贸市场、窗口服务等全方位综合整治。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环境进一步优化,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群众支持率高达99.13%。

“十二五”时期,翻开惠州“五年实现五个一”的核心目标,“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金牌”位列其中。为此,惠州正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扩大文明创建覆盖面,推动文明创建向县镇、农村、社区延伸,评选一批文明示范村镇和文明社区标兵,让惠州发展的环境更加优越、文明的社会更加和谐。

■ “双宜”惠州

整洁的街道、秀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让不少初来惠州的客人,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

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是惠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幸福惠州建设的有力保证。

建设宜居宜业的“双宜”惠州,首先要有舒适的生态环境。为守护良好的生态,惠州严把招商引资关,勇于对不合格企业说“不”,5年累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000多宗,环保责任考核连续3年名列全省前茅。

在城市建设方面,惠州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和区域绿道网建设,森林覆盖率达59.6%。大力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围绕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3条城市发展主轴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市区建成面积扩大近一倍,形成现代城市组团式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科技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广东省第13届运动会体育场馆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挂榜阁、合江楼、丰渚园、东坡园、叶挺纪念园、邓演达纪念园等一大批文化新景点建成,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两江四岸人文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再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双宜”惠州正大力提升城市宜居环境质量。江北核心区、南部新城、东部新城、中职新城、惠博新城等城市组团建设快马加鞭;水东街、丰湖书院等改造工程和区域绿道网建设,以及国家生态市创建启动,惠州将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惠州日报记者 田铁流

本报讯 由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政府、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惠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承办的广东惠州产品(郑州)展销会将于8月25~28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

据了解,此次展销会以“惠州制造,名品展销”为主题,突出惠州市的主导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将全方位展示惠州产品特色。

展销会采取展示与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参展企业共有230家,展馆面积12000多平方米,设置惠州形象展区及9大专业展区。参展产品主要有电子电器、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玩具工艺、食品药品、家居灯饰、运动休闲、日用化工及其他综合类等9大类约10.5万多件(套)。

为突出“惠州制造,名品展销”主题,此次参加展销会的产品不少是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产品、惠州市名优产品等。为了让郑州市民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大部分企业将给予10%~40%的优惠让利,其中真维斯、富绅服饰优惠让利40%,TCL集团家电产品优惠让利10%~15%,雷士照明产品优惠让利25%~30%。

据悉,此次展销会除了参展企业外,还有郑州及周边地区采购商、经销商、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参会。欢迎广大企业、采购商、市民前来参观、洽谈、采购。

(惠州日报记者 魏怡兰)

惠州形成“2+8”

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惠州市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领域为基础,以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推动工业向适度重型化、高端化发展,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49.4%上升到2010年的75.1%,上升25.7个百分点,全市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及制鞋、水泥建材、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8”现代产业体系。

两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石化产业:“十一五”期间,随着中海壳牌95万吨/年乙烯改扩建项目和中海油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相继投产,惠菱化成、裂解汽油综合利用、苯酚丙酮等石化中下游项目和宝明精工、东方雨虹、彩田化工等精细化工项目相继落户,石化中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落户石化区的项目共计63个,总投资额逾1400亿元。2010年底,惠州石化工业总产值达1147亿元,实现增加值303亿元,增长41.2%,5年实现年均62.5%的高速增长。2010年4月,全市石化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电子行业,成为总量最大的工业支柱行业。

电子信息产业:随着TCL一期液晶模组、美国科锐LED芯片等一批高新光电项目签约落户,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高端发展,形成了以平板显示、LED为代表的光电、汽车电子、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新型电池、软件和集成电路、现代信息服务业等为主体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成功培育了液晶电视产业链、LED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新型电池产业链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旅游业:“十一五”期间,惠州市旅游工作全力打造“3510工程”,围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会展商贸”3大旅游体系,着力打造海滨五星级酒店群、顶级森林度假胜地、顶级温泉度假之都、顶级商务休闲基地、国家级旅游区域等5大旅游顶级品牌和10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市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

现代物流业:惠州近年来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重点培育和规范现代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农村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水平,整合全社会物流资源,使全市现代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港口物流、农产品物流、原材料物流、交通枢纽物流、工业产品物流、工业园区物流等物流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十一五”期间,惠州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变,并形成了梅菜、马铃薯、甜玉米、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和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种植面积达到195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5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5%。

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惠州汽车电子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具和表面处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仿制到自行研制开发的转变。惠州正在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轮胎、汽车仪器、仪表、线束等产品,同时还发展汽车电子、车载通讯与娱乐系统等相关配套产品。

纺织服装及制鞋业:“十一五”期间,惠州纺织服装行业呈现出结构优化、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提高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以惠东鞋业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制鞋体系,培育出惠东黄埠、吉隆、平山、大岭4个制鞋大镇,形成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装潢包装、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集群生产链。截至2010年底,惠州制鞋企业发展到4800多家,培育了9个国家免检产品、2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名牌商标群体。全市鞋业从业人员达32.5万人,年产鞋6.6亿双,产值180多亿元。

水泥建材业:近年来,惠州逐步关闭和淘汰污染大、产能低的小立窑水泥厂,不断调整建材行业产品结构,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通过新建、收购、兼并等形式在龙门和博罗两县建立大型水泥建材基地。龙门县先后引进“环球”、“光大”、“塔牌”3大水泥生产企业,建设了一条日产3000吨、5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8年,龙门县被列为广东省的3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

医药业:“十一五”时期,惠州在从“标准、技术、品牌”3个方面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及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等门类品种齐全的,传统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新医药协同发展的医药工业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2家、药品批发企业59家、零售连锁企业14家、药品零售企业3323家。

清洁能源业:“十一五”期间,惠州在加快现有能源项目改扩建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筹备建设核电项目和风力发电厂,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和太阳能利用工程。目前惠州LNG电厂一期、国华大亚湾热电、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新增装机容量532万千瓦。“十一五”期间,惠州共有57项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项目投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突破100座,新增变电容量837.4万千伏安。

惠州日报记者 魏怡兰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郡”、“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与深圳、香港毗邻。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7万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3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同居全省第6位。

惠州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