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版:市县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李绍廷 郭鸿君 文/图 登封市大金店镇游方头村因诉求多、矛盾多,曾是登封市有名的上访村、落后村、贫穷村,2008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组织本村老党员、退休老干部、退休老职工组建 “四会”(农村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村务监督协调委员会、文化娱乐服务委员会和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许多积累多年的纠纷逐步化解,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游方头村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登封市坚持“三个注重”,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新成效。 把党组织建在经济发展前沿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煤矿塌陷区群众搬迁、旅游新城建设拆迁安置、产业集聚区征地补偿等社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棘手问题,极易导致矛盾激化。针对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登封市准确把握新时期市情和社情,把党组织建到群众最需要、矛盾纠纷最多、社会管理形势最复杂的地方去。党组织设置由原来单一的地域、部门模式,向重大项目、产业链和“两新”组织等领域延伸,使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网络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探索完善“协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党组织”、“项目+党组织”和“产业链+党组织”、“园区+党组织”等党组织设置模式,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先后组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118个,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一线,使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管理的角角落落。 把党员干部推向基层一线 基层社会管理的好坏,干部队伍素质是关键。登封市围绕提升基层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强力实施 “四大工程”,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一是实施“领军”工程,规范农村“两委”队伍建设。目前,全市1734名“两委”成员中,“双强”干部1398名,占总数的81%。二是实施“保障”工程,规范农村干部补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村干部工作报酬的意见》,使全市村(社区)干部工资有了大幅提高。三是实施“提升”工程,规范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定《基层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规划》,进行规范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四是实施“亲民”工程,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管理能力。探索实施后备干部下基层开展群众工作活动,选派532名后备干部深入323个村(社区)开展群众工作,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368起,化解325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518件,办实事826件,全市信访量普遍下降了18%以上。 把求实效作为党建工作根本 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双领”作用的机制,在群众最需要的领域、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上把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工作做实做深。建立文化促党建机制,贴近了党心民心。少林办事处耿庄村党支部成立了“中华少林女子鼓乐艺术团”,赴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展演,并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及国庆60周年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建立驻村共建机制,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实施每村1名“农村致富先锋”、全市10个“先锋产业”示范点、100个“支部+协会”、 1000名党员“帮扶群众”、1万名“党员干部大培训”为主题的“一十百千万”联建工程。完善了“三联三培三创”机制,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实行城乡党建“统一领导、统一谋划、统一目标、统一实施、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等“六统一”的联创模式。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