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勾兑的骨头汤
到勾兑的良心
对社保卡全国统一
的三点期待
变味的“奥数热”
为何“高烧不退”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变味的“奥数热”
为何“高烧不退”

变味的“奥数热”

为何“高烧不退”

本报记者 余英茂

7月末,一则“郑州学子一年斩获国际奥赛三金”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奥数热”的热议。

从去年11月起,教育部取消了奥赛获奖者的高考保送资格。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暑假期间,郑州的很多家长都在带着孩子学奥数,街头不时有人散发各种奥数班的招生广告,书店中奥数辅导资料很是畅销。

其实,不仅是郑州,在全国很多地方,家长与学生追捧“奥数”的热情,就像盛夏的天气一样温度难降。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大惑不解:“奥数热”为何难以降温?家长和学生如何看待奥数?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奥数培训如火如荼

今年暑假,奥数培训机构展开了一轮又一轮争抢生源的竞赛,使得省会奥数市场日渐升温。

暑假开始前后,省会的大街小巷中,暑期奥数辅导班、奥数培训中心等奥数培训机构招生人员的身影频频闪现,在他们散发的花花绿绿的招生广告上,有些机构把培训出来的学员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情况,制作成彩页,大书特书学习奥数的好处,很是夺人眼球。有的培训班还推出了奥数暑期秋季打包培训、培训年卡等形式,诸如 “一对一辅导”“名师强化培训”之类的广告语,让很多家长和学生不由得为之心动。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郑州奥数培训”,很快就搜索出“郑州奥数网”、奥数拓展、奥数拔高、“招聘奥数老师”之类的网页,相关页面达24万多个。在郑州的多个图书市场,记者看到,众多奥数教辅资料放在十分显眼的位置,有的书店还将多种奥数教辅资料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奥数”专架。

在郑州图书城,记者遇到了正陪着儿子选购奥数教辅资料的路先生,路先生的女儿路曼曼马上要上小学六年级了,他给女儿选购了《小学奥数总复习教程》、《小学奥数千题巧解》、《新课程标准同步奥数培优》等多本学习资料。说起女儿学奥数的经历,路先生说,暑假还没有开始,多家奥数培训班就开始在学校门口“狂轰滥炸”般地发传单广告,放学的路上,一家奥数培训班的老师发给很多学生一套奥数试卷,曼曼做了以后,老师连声夸她是个具备潜质的冲刺奥数竞赛的“好苗子”!经不住招生人员的一番鼓动,路先生当即给女儿报了奥数班。

看到身边人都带着子女参加奥数班的学习,很多家长坐不住了,也稀里糊涂地加入了追捧奥数的行列。

暑假伊始,刘女士就给女儿报了一个奥数培训班。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对数学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暑假开始前已经参加了一个舞蹈班的学习,经常进行形体训练本来就闲不住,刘女士也没有想让孩子学习奥数。可是,得知居民区的孩子纷纷参加了奥数班的培训,她也忍不住“跟风”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名。有着这种“随大流”想法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学生大都是听从家长的意见来上奥数班的。在文化路黄河路交叉口的一家奥数培训机构,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参加奥数班的同学,学生们说本来准备着在暑期里好好玩一玩,但家长给自己报了班,不来不行。在家长的要求下,很多学生还参加了奥数、英语、作文等多个培训班。

难以叫停的“奥数班”

小学参加奥赛辅导,中学参加奥赛拿奖,再被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这条“奥赛之路”,曾经被很多家长和学生看做是一条升学捷径。

被与高考录取挂钩后,奥数一路走火入魔,有些投机者为拿到保送名额,从高二起就淡化了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全身心钻研奥数难题、怪题,天长日久,学习兴趣渐渐被磨光。久而久之,奥数乱象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一度被人们称之为“疯狂奥数”。

2009年7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对奥数进行釜底抽薪般的“五个禁止”。随后,北京、重庆、徐州、长春等城市纷纷推出叫停“奥数班”的举措。

在去年的我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牛雷莉、张志华也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取消奥数培训班、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为了了解奥数培训班的情况,牛雷莉等人走访了不同中小学的近百名学生。据孩子们反映,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报了奥数培训班,相当一部分在职老师课余时间在从事奥数培训。调查显示,90%的小学生家长反感奥数,但是为了孩子能上所谓的重点中学,不得不加入庞大的奥数学习队伍中。

为了从根源上遏制奥数泛滥的问题,去年11月,教育部规定,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

然而,奥赛新政出台后,“奥数热”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戛然而止。记者走访我市教育培训市场发现,各种奥数培训班依然火爆异常。记者以家长身份询问奥数班的招生情况,一家培训机构的招生老师坦言,去年底,国家出台奥赛取消保送资格政策后,奥数培训机构的生源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唯一的变化是,以前的“奥数集训营”、“奥数强化培训班”,已悄然更名为思维训练、数学拓展等各种新名目,但“换汤不换药”,上的依然是奥数课。

有多大需求就有多大市场。金水区一家奥数培训班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大大小小的教育培训机构有近千家,所有教育培训班中,以奥数培训班居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社会上的奥数辅导班以招收小学、初中学生为主。

爱恨交织话奥数

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等15个城市的公众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8%的小学生参加过奥数培训,其中有84%的学生不喜欢奥数,只有16%的学生表示喜欢。

在采访中,说到奥数,家长、学生、老师各自褒贬不一。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有兴趣,感觉学习奥数大有收获。“我上过多期奥数培训班,奥数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在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上,有很大帮助。”高二学生李萌萌告诉记者。她的家长李女士也认为:“奥数能够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还是有好处的,学总比不学好!”

很多参加奥数培训班的孩子则叫苦连天,纷纷表示学奥数是出于家长的逼迫,在暑假里他们更想“睡大觉”、“外出旅游”、“和同伴玩耍”……

虽然送儿子参加了奥数班的培训,但市民雷先生感觉很纠结,他向记者“大倒苦水”:“现在的孩子本来在学校里学习就挺累,休息时间还要去上奥数班,我和孩子都不想参加,但你不学,别人的孩子在学,我的孩子就会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唯恐“掉队”的心理,也裹挟着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被奥数”。

在有些家长看来,学习奥数伤害了孩子,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得不偿失。

这几年,为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赵女士已经花费了上万元的费用,却感觉收效甚微。“学习奥数,孩子失去了大量的童年时光,家长也拿出了大量精力陪读,孩子苦大人也累,但是,有几个学生能真正学得懂奥数呢?奥数对孩子的成才起了多大作用?我感觉心里没底。”

提起奥数班,一些家长则是嗤之以鼻,市民方先生就愤愤地说:“现在的孩子太苦了,小小年纪就在各个辅导班之间赶场子,学校布置的作业和辅导班的作业要写到很晚,作为家长,我看着都心疼!虽然我的孩子快要升初中了,但我不会去给他报什么奥赛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奥数要强!”

如何走出奥数“怪圈”

既然国家取消了“奥赛”特权,“奥数热”为什么仍然“高烧不退”呢?

很多家长向记者反映,他们送孩子上奥数班的动机,只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进入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入场券”。现在,为了招揽优质生源,很多教学质量高的初中名校仍然将奥数水平作为招生的重要标准,而名校又是学生通往重点高校的阶梯。名校与奥数的这种关系,造成了奥数热度不减。

奥数在我国的泛滥,造就了火爆的“奥数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条,奥数培训机构、出版商、老师、竞赛组织者等都从中分得一杯羹。有媒体估算,奥数市场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几十亿元。

参加奥数班,一学期学费近千元,暑假参加短期特训,因为有“名师辅导”,收费会更高。近年来,奥数成了很多数学老师挣外快的一大途径,中原区某中学数学老师杨先生透露,奥数培训老师的课时收费大概为普通老师每小时80~100元,资深老师每小时200~300元,效益较好的奥数培训机构,一年少则可赚几万元,多则收入达上百万。

农业路上的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也承认,奥数教育已经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只要应试教育存在,相关利益链条不断裂,“奥数热”就很难改变。

新华网教育频道进行的“奥数该何去何从”的调查显示,有70.4%的人认为奥数应回归特长教育,满足对数学真正有兴趣的学生,78%的人赞同奥数不要与择校、升学挂钩。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59年成为国际赛事,这项专为中学生而设的竞赛活动到了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却“反客为主”成了主力军。

诞生之初,奥数只是一种被用来发现特长学生的特殊形式,因此,河南教育学院教授杨少伟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奥数是围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与解题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为学有余力、有兴趣、有一定数学天分的中学生而设的。目前的奥数教育违反了教育规律,“跑偏”了。

也有人认为奥数本身并没有错,呼吁冷静看待。郑州外国语学校班主任行念东表示,作为一种学习竞赛,奥赛对于引导学生自学和思维培养都有好处,既不可妖魔化奥赛,但另一方面,奥赛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

专家指出,奥数仅适合5%左右智力超常的人学习,多数孩子并不适合奥数教育,逼迫孩子学奥数会伤害其学习积极性。不提倡全民学奥数,奥数应当回归“小众”本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