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金融理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资讯速递
邮储银行全面推进小企业贷款
创新服务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
图片新闻
银行理财产品降温
广发真情俱乐部礼遇升级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银行理财产品降温

本报记者 张世豪 王 震

“股市震荡,CPI连创新高,与其将空闲资金放在储蓄账户中坐等缩水,不如将其投到收益率高且期限短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中。”这是诸多投资者的心声。相比股市的惨淡和基金的巨亏,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可谓“大放异彩”,不论是发行量还是收益率都突飞猛进。

但是,从7月末开始,一度红火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了降温的迹象,发行量增量止步、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以一家产品发行大户为例,6月最后一周,该行发行产品20多款,而8月第二周的产品清单上只有10款。该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坦言,发行规模确实降下来了,发行节奏也随之放缓。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降温

从7月末开始,一度红火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了降温的迹象。一是发行增量止步,二是新发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调。

专家表示,7月份新发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呈下调趋势,其中又以短期理财产品的调整幅度最为明显。根据数据计算,7月新发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41%,而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产品月报显示,6月新发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51%,二者相差1.1%。

“产品收益率确实下调了,以1个月左右期限的产品为例,8月上旬发行的这批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比前一批低了0.2%~0.5%,而2个月以上期限产品的收益调整不大。”一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进入7月份之后,2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下降,部分银行的产品比6月末跌了1个多百分点。

兴业银行理财师牛杰认为,短期理财产品在6月“中考”过后,收益率出现“跳水”实属正常。因为6月末银行集体冲刺导致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放得过高,而7月份以来,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出现回调,以此为基础的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随之下跌。

同时,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也是个迷魂阵。陇海西路某银行的一位经理告诉记者:“别看有些产品的收益率达到了6%,但它的期限可能只是3天,算下来,投资者获益有限。”他认为,相比较而言,这期间投资最划算的其实是一些1个月左右期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5.5%,甚至更高,对于老百姓来说,显然更划算。

超短期产品减少成主因

上半年,银行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不少银行资金紧张,面临着回笼资金的现实需求。有些银行大量发行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借此来拉高存贷比。诸多因素促使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当时的热门,各大银行也纷纷将其作为主打理财产品。

在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就占据32.8%的份额,成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最大的期限品种。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不少银行资金紧张,面临着回笼资金的现实需求。在月末和季末时为了冲时点,有些银行大量发行期限在一周以内的超短期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借此来缓解存款压力。”业内人士透露,在日均存贷比考核实施之后,依靠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来留住客户、吸引存款成为一些银行的常态做法。

“我们曾在6月底推出过一款期限为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7%,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有消息称,超短期理财产品过高的收益率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在银监会内部会议上,相关负责人曾针对上述现象对商业银行提出过警示,近日更是明确提出商业银行不能再发行一周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超短期产品如何高收益

“通过期限错配、以短养长获得高收益,对于无限滚动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来说尤为重要。”业内人士透露,比如7天期限的产品还未到期,10天的产品已经发售,10天的产品还未到期,新一期7天的产品又成立了,通过这样的期限错配,理财产品不断地滚动续发,银行就可以让资金池的总量保持稳定。而利用相对稳定的资金池去投资期限长、收益高的投资品种,例如债券、票据、同业存款、信托等,就可以获得额外的高收益。

“同一资产池发售的不同理财产品不单独对应各自资金投向,资产池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不完全相同,通过规模优势和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沉淀较大比例的资金进行期限错配,提高收益,使得短期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风险日益突出,给银行整体流动性带来冲击。”某业内专家表示,此外,由于期限较短,如果某款产品的收益未达标,银行往往会动用其他产品收益或自有资金来弥补,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