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心城区创建带来的溢出效应
发达国家
如何调节收入分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救助模式消除救助盲点 每个市民都是爱心传递者
爱心城区创建带来的溢出效应

本报记者 安群英 聂春洁 实习生 汪 洋 文/图

核心提示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如何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让其转化为助推发展的和谐音符,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二七区通过创建中国最具爱心城区活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该区成为中国爱心城区一周年时,记者再次深入到二七区的街巷社区,居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公德意识和爱心意识扑面而来。创建活动为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化解了基层矛盾,凝聚了力量,创造了和谐,溢出效应明显。

上图: 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做午饭

左图: 关怀困难

老党员

新救助模式消除救助盲点

二七区现有低保对象、低收入人员、优抚对象、城市孤寡老人、农村五保老人等各类保障对象13000多名,在低保覆盖上实现了应保尽保。但是,还有不少因疾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因素而陷入困难的家庭,他们也需要救助和帮扶,现有政策范围内的救助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援助项目。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二七区于2008年1月开通了一条连接政府和百姓的“爱心110”热线, 24小时值班负责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并购置了救助专用车。凡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只要拨打一个求助电话,就会做到有求必应。凡是社区可以解决的,“爱心110”服务中心安排社区捐助站的救助人员上门服务,对重大困难户则直接派专人上门服务。

以前,居民使用过的衣服、被褥、家电等物资,想捐赠却不知道该往哪里送。为了方便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二七区在辖区122个社区建立了爱心捐赠救助站,在马寨镇、侯寨乡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救助站,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救助保障体系,爱心110捐赠救助网覆盖城乡。社区居民家中有闲置的物品想捐赠,就可以直接送到社区捐赠救助站。捐赠物品种类繁多,有衣服、棉被、洗涤用品、旧家电等几十种,捐赠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对收到的捐赠物品进行登记、整理、分类摆放,方便困难群众挑选。为了弥补捐赠物品的种类不足,社区捐助站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调配物品。辖区内的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只需到社区登记履行手续,就能领走需要的物品。对于没有纳入救助对象的辖区居民,如遇突发性事故,不分籍贯、住址都可通过“爱心110”申请临时救助。二七区还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爱心110”物资消毒站。消毒站配备有水洗机、干洗机、消毒机等设备,对市民捐赠的爱心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清洗消毒,统一配送到各救助站,确保受助群众放心使用。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爱心,也不缺乏资源,而是缺乏有利于爱心表达的渠道。”二七区“爱心110”捐赠救助网的建立,打通了这条渠道,消弭了捐赠人与求助者之间的沟通断层,用民间爱心填补了政策救助的空白。

每个市民都是爱心传递者

在二七区民政局的“爱心反馈回音壁”上,捐赠人、受捐人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说,不管接收的捐赠物是一元钱还是一件衣服,都会登记在案,捐赠人随时可到民政局查询这些捐赠物的去向。

在捐赠救助登记信息表上,记者发现:很多捐赠人同时也是受助人,很多爱心志愿者本身还是困难家庭成员。这种“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是二七区爱心城区创建的另一个收获。

据介绍,二七区在爱心城区创建过程中,开展了“一元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募捐建立二七爱心基金。活动本是号召党员带头,全区机关干部职工每人每月捐出工资中的一元钱。但活动开展以后,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很多受助人也通过爱心捐赠救助站,加入到“一元行动”中来。一些群众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爱心基金的帮助,虽然他们经济能力有限,但一元钱传递出来的情意却温暖了所有人。

每天都能接到很多求助电话,工作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辖区群众的各类需要。二七区整合社会爱心资源,组建一支 “爱心110”志愿者队伍,目前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有2000多名活跃成员。爱心志愿者成立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小分队。在近郊农村开设了全省首家留守儿童乐园,及时成立了“关爱雏鹰小分队”,主要负责为农村留守儿童送知识、送文化、送温暖。“爱心110”志愿者还分别深入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调研,针对空巢老人年龄大、子女不在身边,存在看病难、购物难、精神孤独等问题。开展了陪老人聊天、读报纸、看病、购物等服务;“爱心110”还组建了“关爱农民工小分队”,为辖区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救助。

有了沟通热线,有了社会资源,又有了庞大的爱心志愿者队伍,每个群众都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与需要,在捐赠人与受助者之间自由转换身份。二七区的爱心帮扶已由原先单纯的生活物质救济扩展到了医疗、就业、就学、技能培训、心理抚慰等生存、生活的全方位。这种新的社会救助模式,不但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时由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大小企业的广泛参与,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社会风气,对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新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有大爱 发展更和谐

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高不高,不能只盯着富人的奢华,主要还是看穷人如何生活,社会弱势群体有没有得到足够关爱。把爱心城区这个品牌做起来,引导所有市民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的氛围,是二七区爱心城区建设的工作基调。

数字最能反应变化。“爱心110”成立以前,二七区每年收到的社会现金捐赠平均只有20万元左右,成立后接收现金捐赠平均每年达100多万元;“爱心110”成立以前,没有渠道和能力接收社会捐赠物资,成立后接收各类捐赠物资平均每年都在50多万件。“爱心110”成立以前,因为没有引导社会参与,救助困难群众平均每年不足1万人次,成立后平均每年受理群众求助5万多人次。由原来的在逢年过节救助特殊人群,转变为现在全天候接听热线电话。实现了天天都是捐赠日、天天都是救助日,随时救助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众。

在二七区开展的“一对一”爱心帮扶活动中, 319名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结对认助了一户“穷亲戚”,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走亲串户,问寒问暖,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党员干部带头,全区机关工作人员纷纷参与,共同组成了3000余人的志愿者,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帮助化解邻里矛盾、物业纠纷、子女入学等日常生活中群众容易遇到的问题,协调水、电、暖、市政、天然气等有关公共单位上门服务,随时为群众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形成了长效的帮扶机制。据介绍,自从爱心“一对一”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已为辖区居民化解邻里矛盾1560次,解决物业纠纷858起,协调解决天然气、暖气安装改造、社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543个,帮助辅导253名生活困难及无父母子女顺利进入理想学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在“爱心110”的带动下,二七区还形成了浓厚的奉献爱心氛围。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心使者,他们中有33年爱心帮扶高位截瘫患者高新海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也有以谷殿明为代表的坚持学雷锋13年、好事做了8万件的“活雷锋”群体,更有20多年来为瘫痪的公婆洗尿布7万多次、用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谱写了人间真情的好媳妇刘桂莲……2000多名常年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上门开展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他们的感人事迹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广大群众的心田。

爱心城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好处,是社会和谐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二七区民政局局长苏连成说:“二七区能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爱心城区’的县(区)级单位,依托了扎实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因为二七区群众有助人为乐的传统。建设爱心城区,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事,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