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假证泛滥
让职称贬值
人心向善不能单靠法律救赎
“放了老师”也是“救了孩子”
正视“在家上学”增多背后的
民意诉求
硬碰硬
撤了街道办
还有社区办
有感于一个省长的
“忧”和“愧”
还债需用四百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正视“在家上学”增多背后的
民意诉求

正视“在家上学”增多背后的

民意诉求

由于一些家长对中小学教育有诸多不满,一种颇具争议的教育方式——“在家上学”,目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地大量存在,教学阶段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其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教孩子,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小规模私塾、学堂等等,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中国青年报》9月5日)

“在家上学”可谓是“静悄悄的革命”。几年前,它尚属“童话式”孤例,媒体偶有零星报道,往往“惊”起一片争议。个别家长之所以让孩子“在家上学”,是因为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如今,“在家上学”现象渐多,有学校不去上,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学校教育“批量生产”的某些流弊至今未除。

“在家上学”背后,实际隐含着家长们深深的无奈。在学校教育中,且不说要交多少特长培训费、借读费、择校费或赞助费等,且不说户籍壁垒以及教育质量不均衡,导致好些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单说教书育人,往往只见整齐划一的“教学”——灌输课本知识,不见因材施教的“教育”——个性化育人,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育人则是其次。于是乎,表面上的素质教育,仍以分数论英雄,以标准答案禁锢孩子思想,减负越“减”越多,作业没完没了,让孩子身心均不堪重负。此外,一些本应正常开展的音、体、美等课程,要么被语、数、外等重要课程挤占,要么将音、体、美等课程开设兴趣班,或搞课外家教,进行收费式培养。如此教育,有人称,是扼杀儿童未来,扼杀祖国未来。难怪某些家长被逼无奈而选择“在家上学”。

而在“在家上学”培养的不再是传统“教育产品”。因其教育教学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有更大自由度,教育方式多元、教育理念多元,可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从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如此以育人第一、传授知识第二,培养的,显然不再是传统的“教育产品”。比如英国夏山学校,就是一所私塾学校,作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而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其创办者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要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一位“在家上学”的拥趸也认为,教育就应该像妈妈给孩子做的饭一样,是营养的、可口的、温馨的。

两相比较,“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一个的教育目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另一个的教育目的似乎只是“填鸭式”灌输知识,或谋取经济利益。而随着“在家上学”现象的日益增多,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如意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篇报道的召唤之下,有关方面应正视“在家上学”渐多背后的民意诉求,借机反思并彻底根除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病;而不是动用行政手段对“在家上学”进行“规范办学”。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端不除,必然让更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满或不信任,“在家上学”者将会越来越多,学校教育将面临更大挑战。

有关教育部门甚至可以考虑,给“在家上学”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将来如何上大学等等。据报道,在美国,“在家上学”曾被认为违法,受到公共管理机构“围剿”,后经多方努力,1993年秋,“在家上学”最终在美国50个州合法化,并出台了相应支撑体系,“在家上学”者可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我国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现今,“在家上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已经作为一种教育自由选择运动,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英国、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我们的有关教育部门,也应该为此有所准备了。 何勇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