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5
20
随笔
对一部小说的两种解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管城街

王瑞明 杜丰芮

管城街位于管城回族区区治正门前,北起商城路,南至西大街,长400米,宽30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区的快速发展,管城街周边又派生出管城东街、管城西街、管城后街。是郑州历代十分重要的一条街。而且也是郑州街道名称变更最多的一条街道

管城街自隋、唐以来,都是州、郡、县官署衙门所在地(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故都叫衙门前街,还有人叫它大十字街。治所历经沧桑变迁,所在地的街道名称也随着不同时期的需要发生着演变,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反映。从街名上留下很深的烙印。

管城街,从明朝时开始记载叫时丰街,寓意人们祈望年年丰收,生活富裕。清朝时改叫衙前街,群众顺口叫它衙门儿。民国初年,郑州改州为县,称县前街,年老的群众还习惯叫衙前街或衙门儿。1922年和1927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两次主豫曾将郑州地区的一些旧街道、村庄,更改为带有革命色彩的名字,为纪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首先将县衙大堂改为中山纪念堂,衙前街改叫中山前街,其南口改叫中山大十字街口,与其相连接的南街(又叫咸宁街)改称为中山南街,东街(又叫敏德街)改称为中山东街,西街(又叫里仁街)改称为中山西街,北街(又叫清平街)改称中山北街。

1948年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6月改为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办公,随后改中山前街为市府前街。1964年市政府搬迁到西郊中原路新址,这里为管城回族区区政府所在地。“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9月管城区更名向阳区,这条老街改名叫向阳路,曾叫过向阳北路,取意颗颗红心向太阳,体现了那时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敬仰。

1958年8月,郑州市人委决定将原金水回族区与陇海区合并,建立郑州市管城区。管城作为行政区名被再次使用。而历史悠久的老街道,也于1983年4月经地名普查后更名为管城街,沿用至今。管城之名始于何时呢?据有关专家考证:查阅历代史籍,《后汉书·郡国志》载:“中牟有管城,杜预曰管国也,在京县东北,《汉书音义》曰‘故管叔邑’。”这是关于管城一名的最早出处。这段史料中所引《汉书音义》一书的作者应劭为东汉末人,应劭释“管城”为“故管叔邑”,说明最迟在东汉末年便有了“管城”之名。至于管(管叔邑)为何演变为管城,经专家多方考证,管城之名的出现完全是人们对管和管叔邑称呼的自然改变。管国已不存在,然国废城尚存。管曾是管国所在地,故最初管城很可能是以管的别称出现的。久之,约定俗成,管城之名自然取代了管和管叔邑。《括地志》亦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直到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管城脱离中牟县而单独置县,历唐、五代、北宋、金、元代,先后为管州,郑州治所,一直到明代初年撤县并入郑州,管城县共存在772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