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5
20
随笔
对一部小说的两种解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对一部小说的两种解读

——评《最后一位淑女》

红孩

这部小说的名字有点矫情。你想,最后一位淑女为什么是你笔下的这个人物,而不是其他人的。再有,最后就是倒数第一,那么倒数第二是谁?按这个逻辑推理,这部小说的名字显然是个伪命题。由此,读这部小说你不必太较真,它不是关于淑女的,它甚至不是关于女人的。在当下,书名与作品内容不符的有的是。

看小说的享受有多种可能,但最终绕不开两种解读路径:一种是社会学角度,另一种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具体的解释是,社会学要回答的是写了什么,艺术审美要回答的是怎么写的。对于读者来说,更多的是关心作者写的是什么。譬如,这部《最后一位淑女》,它写的是一个文化馆美术部的女画家与保守、固执、大男子主义丈夫以及一个记者之间的感情纠葛。

爱情永远是文学的永恒话题。也是读者最有兴趣最值得的关注。《最后一位淑女》,从书名上似乎跟爱情搭不上关系。

何谓淑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淑女总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的美貌姿色,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有一定的温良恭俭让,有一定的男女界限,而要真做到这些,古代少有,当代几乎不可能有。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姜水是一个文化馆的画家,到省城读书期间不安心读书,不断地会男友,甚至发展到跟男友到杭州旅游,这些种种表现都有悖于对淑女的写照。好了,既然没有淑女,那作者在寻找什么呢?是彼岸,是对岸。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就是叫《对岸》,后来考虑市场的需要,才改成《最后一位淑女》,孰料,书名一改,自然引起对这部小说的判断也发生了改变。淑女,强调的是对人自身价值的现实坚守,而对岸则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逃避与寄托。至此,小说的主题已经超越爱情本身,也许这是作者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倘若如此,这部小说就完成了它社会学的意义。

可是,作为一个写过一些小说,对小说还有一定研究的人来说,只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一部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就这部《最后一位淑女》而言,我想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要仔细欣赏其娴熟从容的叙事功夫,以及小说中所荡漾的对文化、民俗、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的描写。特别是人物的对话,它已经回到我们过去小说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比起现在很多作家自我全职的叙述,这部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聪明的读者,对当下的小说一定不会陌生,你几乎看不到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特别是已经很少有对湖泊、草原、高山的景物描写了,而这些恰恰是小说创作中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小说中,除了男女的情感纠葛一条主线外,还有一条主线就是主人公倾其所有精力创作完成《兰溪万里图》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起第一条线,作者倾注的心血要大得多。我猜想,作者是不是想通过这个《兰溪万里图》来完成一部文化小说,或者说想诉求一种文化的憧憬与追求?我以为作者肯定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幅自己的《万里兰溪图》,或者是关于爱情,或者是关于金钱,或者关于仕途以至于生命,但这些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正如小说里的《万里兰溪图》对于作者是一个,其实是爱情也不是爱情。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解读的途径,使我对这部小说有了完整的认识。到此,淑女的话题远没有结束,此岸的事情该热闹的还会更热闹的发生。自然,人们有理由去寻找自己的彼岸与对岸,我们不管是虚还是空,因为你活着你就要选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