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五九感言
清雨心音
并驾齐驱
秋山夕照(国画)
灶者,养生之本
漫思茶
橡子凉粉
《我们都爱玩发型》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上这些他非常喜欢的课时,他表现得非常安静,会很着迷、很专注,静静地听老师讲解,仔细地咀嚼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直到上大学后,朱棣文仍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常找教授聊天,连当时不给他上课的教授也不放过。看似漫无边际的交谈,开阔了朱棣文的视野,促进了他的学业。

上中学时,朱棣文与哥哥朱筑文都在长岛花园中学,朱筑文在这所优秀的中学创立了学校纪录的最高累积平均成绩。那时,老师常常对朱棣文说:“你是朱筑文的弟弟,希望你也能像哥哥那样学得拔尖。”

同哥哥这样的竞争对手比是很难超越的,这使朱棣文感到有些压力,也有些不自信。但父母从不指责他,而是说:“你学得也很好,而且有自己特色,很灵活。”听了父母的话,朱棣文很快就恢复了自信。

有一次,朱棣文突发奇想,想知道消防车是怎样救火的。他悄悄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也觉得这很有意思。

随即,小哥儿俩在后花园点燃一些物品,没想到大火忽地一下烧了起来,照亮了后花园。朱棣文的妈妈吓得赶快打电话叫来消防车,消防车来将火扑灭了。当时朱棣文和哥哥亲眼目睹了消防车是怎样扑灭大火的,但也被这一情景吓坏了。

消防车刚刚离开,他俩就赶紧跑到房间里躲在一角不敢出来。父亲下班后,知道了白天家中发生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怕。要是大火得不到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让朱棣文兄弟记住火是不可以玩的,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狠狠地打了朱棣文兄弟俩的屁股……

回忆起挨父亲打的事,朱棣文笑声不断。

那时,朱棣文一家在美国生活并不宽裕,有时日子过得也很拮据。父亲常常会身兼数职,以挣更多的钱供家用。为了照顾幼小的孩子,妈妈只好放弃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当朱筑文快上小学时,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做出重大决策,举家从熟悉的美国中部密苏里州搬到陌生的纽约长岛。

从儿时起,朱棣文的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教育,对孩子的品德也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将来无论从事哪一行,一定要学好英文及数学,因为这两者都是基本工具。”同时,他们也告诫孩子们,不要崇尚金钱和权力,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是:“最崇高的事业之一,是成为一名学者。”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不太赞成他进大学学物理,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绘画与建筑类专业。父亲认为,物理学领域里强手林立,面临的挑战太大,要想在这一领域里做出杰出的成绩谈何容易。而且学习物理枯燥无味,如果不是异常聪颖的人是难以胜任的。为此,父亲与朱棣文进行了一次耐心的交谈,并将利害陈明。

自小就对物理学情有独钟的朱棣文没有采纳父亲的劝告,他视钻研物理学为一种享受,渴望掌握物理学的全部奥秘,所以大学时他还是选择了攻读物理学专业,而宽容的父亲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

在朱棣文家中,一直挂着一幅中文条幅——“浩气长存”。这是朱棣文的父亲去世时,友人给朱棣文父亲所写的挽联,朱棣文买了一个镜框把它镶起来挂在家中。他非常看重这幅条幅,不仅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挂在客厅中,更重要的是他要时时刻刻以父亲的这种品格鞭策自己。

当朱棣文三兄弟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们,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老家在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个叫太仓的地方,那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的小镇,那里有他们的祖父母,有他们的叔叔、姑姑等一大家子亲人。父母还告诉他们,哥哥名字中的“筑”、弟弟名字中的“钦”字,都是为了纪念祖父而起的;而朱棣文名字中的“棣”字,则是为了纪念四姑妈而起的。

三兄弟的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着父母对三兄弟不要忘记根之所在的期望。这种根之所在的思念,也深深地印在朱棣文的心中。1998年和2000年,朱棣文曾两次到太仓寻根祭祖。他知道,无论他走多远,这里才是他的根。

直至今天,有人问朱棣文有多么中国化时,朱棣文都会直率地说,他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当然是美国人。但从科学上来讲,在血缘上他是纯粹的中国人,这一点永远都改变不了。他的若干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国的。比如说,中国人以接受教育为荣,尊重知识、注重高等学历。他还自豪地说,他有中文名字,那就是“朱棣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