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武 天地之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引领经济社会转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引领经济社会转型
——登封市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战略思考

嵩山少林景区新牌坊

3

2

1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编辑 崔瑞 校对 宋院红

16

蓝天笼罩莲花山

全市一盘棋,依托大文化,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

主动与被动:登封市经济社会转型面临文化拉升和资源环境倒逼双重命题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基本路径

(一)全市一盘棋

登封市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其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应区别于一般的城市或地区,各行各业都要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来发展。

(二)依托大文化

登封这一区域在长达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如一地被历朝历代中央政权和各阶层民众认同为“天地之中”。“天地之中”的传统宇宙观,导致了皇权的推崇,经久不断地支持了民众的信仰和趋附,使得中华文化诸要素如儒家文化、佛教、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集中汇聚、融合于此,成为中华几大主流文明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汇聚在登封的文化,能够代表所有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品类,保留了最真实的、规模宏大的历史遗存,构成了足够丰富的文化组合,影响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嵩山文化圈;它在整个东方世界具有唯一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称为大文化。登封市以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核心吸引物,以中央之岳、华夏文化圣山嵩山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旅游竞争,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正当其时。

(三)发展大旅游

“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将全面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传统旅游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依托景区、景点开发,点线组合,产品功能单一,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向大旅游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以休闲、体验、度假、养生产品为主导,以中心城市、风情小镇和具有紧密的地缘、人脉、文脉关系的区域板块为依托,产品功能复合化,把服务环节作为主要收入领域。发展大旅游除了要适应上述趋势,还要逐步把旅游的空间布局从景区、景点扩大到整个登封市域范围,划分不同的功能区,以旅游带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四)培育大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兼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复合型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长,与其它产业融合度高,是可以担当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任的大产业。强化旅游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渗透融合和社会各领域的互动,可以缓解和突破工业化造成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体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促进工业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催生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业和花园式工厂。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通过乡村的旅游化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通过建设国际化的旅游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城镇社区。

(一)文化拉升为登封经济社会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世界级价值进一步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权威的认定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从而为登封市以“天地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发源地为深厚文化背景,以“华夏文化圣山”嵩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为品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参与国际旅游竞争,开辟了更加顺畅的通道。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郑州都市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两者重要功能之一,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复兴,通过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独特优势,在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以登封市区为中心,方圆40公里左右的环状区域,即世界文化遗产组织认定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所在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中原”的起源地,并由此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大一统的“中国”——位于世界中心的国家。登封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是中原经济区承担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培育软实力的文化核心区,是郑州都市区建设应着力培育、支持发展的文化旅游特色功能区。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把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郑州市重点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以资源价值、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力为评价标准,综合评估郑州市所属各区、县(市),登封市同时是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形成转型倒逼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登封市以煤、电、铝为主导的资源开发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空气和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登封市未来的发展中,资源型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资源型产业不可持续,而文化旅游产业面临广阔发展空间的关头,文化拉升的强大引力和资源环境倒逼的巨大推力,为登封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用国际化视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城市,提供了战略选择的契机。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失不再来。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引领经济社会转型

——登封市文化旅游发展中长期战略思考

登封市确定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决定了未来发展将以文化旅游为重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塑神形兼备的华夏文化圣山嵩山,以增强核心吸引力;建设具有“天地之中”特色的文化城市,承载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使命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为发展国际文化旅游优化环境,匹配要素;实行乡村旅游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发展国际旅游拓展空间,增加容量。

(一)重塑神形兼备的“华夏文化圣山”

嵩山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文化圣山”。从夏代初期到清代末期,四千年来,嵩山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和民众尊奉为百神居住之所而受到崇拜,从礼制上认定为“天下之中”,成为帝王祭祀天地、与天神对话并祈求江山永固的圣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佛、道三教,佛、道二教在嵩山发源,儒家思想于东汉和北宋两代在嵩山得到两次复兴,三教在这里荟萃融合,发展繁荣。嵩山及周边地区还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出现文字的地区,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源地。总而言之,嵩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制高点。

华夏文化圣山嵩山亟待强身铸魂。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负面效应,给嵩山生态人文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城市街区向山体蔓延,山区村庄无序膨胀,使嵩山山地空间逐步萎缩。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建筑大部分不复存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呈孤岛式分布,遗产项目周边环境虽然在申遗时得到综合整治,但作为圣山的整体文化氛围已很淡薄。华夏文化圣山既需要修复自然生态,还嵩山一个完整的历史风貌,更需要魂兮归来,魂就是绵延数千年的嵩山多元文化之魂,体要健全,魂能附体,才能神形兼备。

强化华夏文化圣山,嵩山人文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生态修复的重点是保护山体,提高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逐步减少并最终杜绝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嵩山生态的破坏,特别是禁止开发性破坏,恢复“太室、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山海经》)的自然风貌。人文生态修复的重点是严格依据历史文献记载,逐步恢复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场所、标志性历史建筑,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承、物质和非物质的典型文化元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恢复圣山的整体文化氛围。功能再造的重点是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培育具有圣山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文化休闲、体验、度假、养生产业链,扩大游客容量,使之适应登封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并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需要。

(二)建设具有“天地之中”特色的文化城市

登封城是历史上的圣城。登封城于西汉元封年间首创,为汉武帝刘彻中岳封禅后,将山下三百户山民集中居住以便于日常供奉圣山,汉代嵩山又名崇高山,因此命名为崇高邑。崇高邑后来发展为嵩阳县。唐武周时期,大周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于峻极峰修筑封禅坛以祭天,在登封城西修筑封祀坛以祭地,完成这次重要的国家祭祀后,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城县。汉唐时期,中岳嵩山和登封城因为雄居天地之中,“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帝王为山岳之主,其治统于中”,因而在此构建了完备的国家祭祀载体,形成了圣山、圣城两位一体的封禅体系。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盖洛博士在其著作《中国五岳》中也称嵩山为圣山,登封城为圣城。

以“天地之中”理念统领登封文化城市重建。以中央之国国家祭祀神坛大周封祀坛为典型象征物,打造登封天地之中文化地标。古城历史人文风貌恢复的方向,是能够实现置身“天地之中”,追寻历史轨迹,触摸文化印记,享受怀古体验,感觉圣城氛围。

以提高历史圣城的能见度和感受度为目标,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推进历史街区恢复。按照住建部公布的中国现代建筑使用寿命在30年上下的评估,已陆续进入更新期。登封市城市规划修编,应与城市建筑更新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古城和世界功夫之都的定位,按照历史真实,统筹规划街区布局、建筑型制和色彩,以及使用功能,适时适量,有序推进。实施路径可选择“中心开花,浸润扩散”的思路,选择一纵,即书院河两岸,一横,即城隍庙街,作为恢复重点,形成西起大周封祀坛,东到中岳庙天中街,北自嵩阳书院,南连告城的基本框架。然后依托这个“十”字型结构,逐步向四周扩张,用5到15年时间,与城市更新同步,基本完成登封古城历史风貌再现。

登封市区人口容量应以吸纳流动人口为发展方向。一个旅游城市的人口构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游客,大体占三分之二以上,然后是原住民,主要为游客服务。登封市区现有人口15万人,90%为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主要是游客和商务人员,所占份额1/10左右。登封市区及周边区域空间有限,水资源贫乏,未来人口增长空间的上限为30万人,新增部分应以外来游客为主。城市所有资源应以此为重点优化配置。

建设具有“天地之中”特色的文化城镇体系。以“一城(登封城)三区(中心城区、登封新区、天地之中旅游新城)”为核心区,“四组团”为主体区,七个特色乡镇为统筹区,构建登封新城新型城镇体系。借鉴国际上经典的“指”状城镇发展模式,在以登封市区为中心,方圆40公里左右的环状区域内,重点培育建设“一城三区四组团”“指”状城镇体系。中心城区是手掌,天中旅游新城、大金店和东金店组团、阳城和告成组团、大冶组团、登封新区和卢店-唐庄组团为五个手指的指尖,手掌和指尖建设形似手指的绿色快捷通道,缩短时空距离,把城镇紧密连接成一个系统。手指间保留农田和林带,形成绿楔分割,为城镇化保留生态系统,提供城市生活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指状城镇是复合型城市理念和城市区域理论的实践,是一个既有城镇又有农村,产业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兼备的功能性区域。指状城镇发展模式被推崇为国际上城市化的经典。同时,在少溪河、书院河、焦河等自然河流下游,分别修建少溪河水库、书院河—河门水库、焦河水库,建设环城生态水系,形成一面环山、三面环水、山水交融的宜居城市——“天中旅游新城”。

“七个特色镇”:宣化镇和徐庄镇,以白沙湖—大熊山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打造山水休闲型旅游风情小镇;颍阳镇,以钟灵山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体验型特色旅游小镇;君召乡,打造服务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的特色镇;石道乡,打造农产品生产为主导、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小镇;白坪乡,打造移民搬迁和矿区生态修复的示范性自然生态休闲小镇;送表矿区,打造登封西部重要的工业特色镇。

(三)实现乡村旅游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通过乡村旅游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化可以促进农民就地转化。登封山野乡村是历史上的隐者乐土,具备乡村旅游化的人文和环境条件。远古时期有许由、巢父,春秋时期有颖考叔,唐代有李白、卢鸿乙、王维、贾岛、李渤。登封的圣山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山水,是他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和心灵归宿。

登封乡村旅游化的方向。把乡村旅游纳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架构中,根据村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统筹规划。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加快河道、溪流水污染防治,保护水源。按照发展旅游的标准,推动村容村貌整治,民居旅游化改造,净化美化村庄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培育休闲农庄、农事体验产品,实行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

(四)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将推进登封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旅游发展所突出体现的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理念引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来,将在加快登封市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特殊效应。

工业是登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战场。调整方向是:逐步减轻煤炭、铝钒土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逐步摆脱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过度依赖。加大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拉长产业链,并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支持功夫装备、旅游装备和纪念品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为发展国际文化旅游创造美好环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是健康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功夫教育产业和旅游要素产业。健康养生产业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后市场需求最大的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要突出少林功夫文化元素,发展功夫竞技、动漫、影视、演艺和出版产业。功夫教育产业要整合提升,择优扶强,提高创新能力,全面走向世界,成为登封世界功夫之都的软实力。旅游要素产业重点发展体现圣山文化的休闲、体验型主题文化酒店、主题文化餐饮和主题文化购物。

文化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登封市将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和国内文化旅游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市场机遇及“十二五”国家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机遇,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提档升级!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