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成 燕 如果说办展览的收入是“1”,那么住宿、餐饮、运输、通信、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9”。 这就是会展经济的精髓。 作为郑东新区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那美丽的巨伞造型,不仅让亿万海内外客商记住了郑州,更让他们感受到郑州会展业的巨大商机。昨日,细密的秋雨把这把“巨伞”装扮得分外清爽美丽,在此举办的第十七届郑交会也再次绽放如花笑颜,亮出郑州本土会展品牌的“金字招牌”。 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 虽然,17岁的郑交会,与已举办100多届的广交会相比,只是花季少女,但在探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俨然已迈出坚实步伐。 市政府副秘书长宋柏松告诉记者, 本届郑交会设有国际商品展区,融入更多国际化元素。筹备期间,组委会与越南中国商会、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泰国清迈商会、泰国咖啡协会等东盟协作单位洽谈合作,取得很大成效。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四个东盟国家参展,同时还吸引非盟国家赞比亚、津巴布韦两国参展,这六个国家参展企业36个,参展展位107个,商品涉及特色食品、工艺品和红木家具等。这也是郑交会举办以来首次吸引非盟国家参与,是郑交会走向国际化的良好开端。 其实,自2005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投用以来,省会上演着一幕幕高潮迭起、气势如虹的会展“连续剧”—— 被誉为“天下第一会”的糖酒会;亚洲最大的农机展和制药机械展 、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展、亚洲最大的汽车后市场展、亚洲最大的旅游交易展;茁壮成长的本土会展品牌“郑交会”、国内规模最大的药品展、汽车配件展、农产品展、印刷包装产品展、家禽展……一个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型会展,忠实记录着郑州会展业迅猛崛起的发展轨迹。 在7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等嘉宾惊叹于郑州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他们说,站在郑东新区这片投资热土上,可以深刻感受到郑州会展业的触角在逐步伸向世界。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 有人说:“举办会展就好比有架飞机在头顶撒美元。”可见,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市会展办主任陈彦说,从2005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投用起,我市会展业迎来全新的里程碑。以此为起点,我市会展硬件水平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确立。伴随全国流动展荟萃郑州,郑交会等一大批自主品牌展会迅速成长,我市会展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二线城市前列,中部地区首位。 自2006年由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托管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也实现了一流设施和一流管理的完美结合。在全国堪称创新的托管模式,不仅加快了郑州会展迈向国际化步伐,也吸引了一批大型展览、会议及国际性活动云集郑州。统计数字显示,自2005年至2010年,该中心共举办537场各类展览及会议等活动,吸引605万人次造访。 对一个城市的会展业而言,自主品牌展会是产业发展的真正后劲。伴随全国会展业的发展,郑州、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培育出更多本土会展品牌。“要发挥区域优势,就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发挥独特优势,与郑州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培育更多自主品牌展会。”陈彦说。 郑州全力打造“中部会展之都”,在品牌展会培育上也迅猛发力。“对与郑州优势产业结合紧密的展会,我们将重点支持,尤其在新展的培育上,市政府将给予优惠和补贴。”陈彦告诉记者,我市将对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本土品牌展会或重点支持展会进行补贴或奖励,重点支持影响力大的国内外大型展会引进和申办,支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引进。 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可以看到,近年来,本土品牌会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市场化运作的展会发展较快。目前,我市自主品牌展会项目数占八成左右。郑交会、河南家禽交易会、中国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暨中国(郑州)汽车用品交易会、中原医疗器械展览会等展会,已成为中部地区同行业规模、影响较大的展会。 在9月16日举行的本届郑交会开幕式上,中国商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安惠民在致辞中说,郑交会是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全国性大型经贸活动,历经十六载发展,借助地缘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完善市场定位,已成为中部地区集商品贸易、信息交流和各种经济合作于一体的较有影响力的商品贸易展示平台,在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郑交会一起茁壮成长的,是蓬勃发展的郑州会展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温忠东告诉记者,2010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经营管理状况好于开业以来的任何一年,也是近几年中收入最高、盈利最多的一年。这一历史性的高度,不仅折射出郑州会展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我们坚信,随着会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郑交会等本土品牌展会的日臻成熟,在市场化道路的驱动下,郑州会展业必将迎来花团锦簇的明天,郑州离“中部会展之都”的梦想也会越来越近!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