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孤独的火光
抉择时刻
散文
梅兰芳书法
随笔
新书架
郑邑旧事
文史杂谈
村头(速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写字与“门面”

张文明

从电视上看到,小学恢复书法课——要求学生写好毛笔字,无论怎么讲,都是个好事。古人云,字是人的门面。字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人美不美。当然,这里所说的“美不美”并非指人长得漂亮不漂亮,而旨在说人的德行怎么样,甚至指办事认真不认真?倘若你把方块的汉字写得歪三扭四,像屎壳郎爬的,人家就瞧不起——连字都写不棱整(有模有样),做起事来,肯定也不讲究——当然,这是昔日旧有的审美标准。基于此,我们这一代人,即上世纪40年代读书的人,十分注意写好毛笔字。

不知缘何时,小学里的大字课给取消了,更不知停它的理由,这让我很纳闷。反正我们上小学时,每周必定有一堂大字课的。那时,物质条件并不好,所谓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像今天这么现代:使用的大字本,是手工造的小绵纸装订的;写字用的墨,是用“大国香”墨在砚台里磨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其墨是刮锅底灰调制的;墨盒,是用团丝绵或棉花填充的;毛笔,是买来的,自然都是最廉价的大白云。至于大字本内套的方格格,都是自己画的。由此可知,每写一次大字,手上、脸上都会带上“幌子”——尤其马虎的男孩子,都会弄成“花老包”!

到儿女上学时代,已经记不起他们写大字了。由于我常年工作在外,很少过问他们的写字,只是在妻子嫌他们把作业写的字歪歪扭扭,如支离巴叉的螃蟹,才让我给他们写个“仿”,关心起他们字写得好坏来。还好,不久女儿的字写得清秀工整,儿子上大学书法还获了奖。

一晃,儿女们的孩子也上了学,那么鼓鼓囊囊的一个大书包,竟然没了文房四宝的落脚地!——早已不写毛笔字了,倘若再让他们带着墨汁砚台毛笔纸张去写大字,岂不把他们压弯了腰?“减负,减负!”“救救孩子!”从不写毛笔字吗?事实是怎么样呢?我从小外甥女那里看出了端倪:方格的硬笔写字本上,描摹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作业本上的铅笔圆珠笔写的字,一溜歪斜,缺胳膊少腿;默写的生字,东倒西歪,打了“猴拳”,时不时还抿了墨疙瘩……要想从她的本本上挑出一个规整的方块字,简直是凤毛麟角!我真佩服教他们的老师,那么多错别字、难辨字,他们是怎么识别出来的?抑或根本不改不看,大笔一挥,批个“阅”字完事?

转眼外甥女是四年级学生了。女儿嫌她闺女字写得不好,让她跟我学写大字,我自然乐于接受。哪知一拎笔,问题都出来了:上了三年学,竟然不知汉字书写的笔顺!我耐着性子瞧她写字,她右一竖左一道外一勾内一捺地“画”出来了。我真佩服外甥女的这种本领,那么多笔画的一个汉字,她生生给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地凑起来了。我问她,恁老师没教你怎么写吗?她说,课本上印的有。我又问,为什么不按书上印的笔顺写呢?她说,老师都那么写,只要不打“×”就行了。唔——我无言。

女儿既然把她送来了,无论如何,我得教她。我告诉她:写毛笔字是讲究笔顺的,要先上后下、先横后竖、由左到右、由里到外、先撇后捺……于是,我写了个“永”字给她示范,让她比葫芦画瓢写个“水”字,谁知她按照写作业的老习惯,先写了左边的一横一撇,才写中间的一竖勾,可想而知,那个“水”字,被她写得松松垮垮。

我没批评她,无奈地摇摇头。心想,多亏国家教委恢复了写毛笔字!如若不然,若干年后,中国人不会写毛笔字了,纵使一些书法家们高调喊出:“书法艺术要大胆创新!”而创新写出的汉字有如屎壳郎爬,岂不有失国人的脸面?!

所以,写字的艺术,也跟其他艺术一样,特别是汉字书写艺术,总是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行。这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脸面,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爱护它,并使之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