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突出重点精心实施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走马单县看新型社区
郑州市领导到
新郑现场办公推动项目建设
欢乐祥和迎国庆
激情满怀庆华诞
wjx1109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马单县看新型社区
善创新,从建设社区到入股分红

本报记者 刘丽敏 刘冬

翻开“十二五”规划,幸福成为越来越多被提及的词汇。2011年,“幸福”成为地方两会热词。部分省(市)区提出“GDP减速,幸福提速”,“幸福指数”被置于重要位置。

幸福是什么?不同人或许有不同答案,但它必定和生活密切相关。单县,在山东省的版图上属于偏远地区,鲁、豫、皖、苏交接之处,没有沿海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不通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优势不明显。如何加快发展,如何让人民更幸福?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源于决策。近年来,单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将全县502个行政村规划成200个社区。2009年启动100个中心社区,目前已建成44个,规划合并村庄82个,建成农房4300户、150.2万平方米,拉动直接投资1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复垦旧村宅土地3.5万亩。目前,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都有了这样的新型社区样板。在湖西这片革命土地上,正进行着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战役”,遍及单县1650平方公里全域的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破瓶颈,从土地置换到资金捆绑

驱车进入单县城区,宽敞笔直的湖西路、数十栋楼房的舜师名园小区、沿广场而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随行同仁无不慨叹其大气之作。地大物博?不,在单县市情介绍中这样提到:该县未利用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5%,况且还有一些不能开发利用,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抓机遇。机遇,就是财富,就是发展。单县先后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项目13个,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全省八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县”之一。通过挂钩试点和置换项目这个载体,一方面加快了村庄改造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周转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办理工业或城建项目用地手续时,国土部门对办证等费用按每亩2.3~3万元予以返还,用于村庄改造补助。目前,通过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单县利用村庄改造复垦的7189.8亩土地新上了一批过亿元工业项目。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除了土地,资金这个大难题单县也“渡”得相当顺利。该县整合农业、卫生、建设等十几个惠民政策资源,十多个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投向新社区,实现改水、改灶、改厕、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建设等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改造村庄集中,相应拉动群众自筹、土地置换补偿等多元融资,使“小资金”撬动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市场。另外还采取群众自筹一部分、政府拿一部分、协调信用社贷款一部分、外出经商大户投资一部分和建筑商垫资一部分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解决了部分偏远村庄新村建设启动资金困难的问题,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2月,单县又在全省首个争取了省农业发展银行1亿元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项目贷款,项目贷款作为村庄改造补助周转金,实行封闭运行、循环使用。

发展之基在于创新,创新之本在于因地制宜。单县根据各村不同条件,探索建立了空心村改造、重点村培育、小城镇聚集、城中村融合、压煤村搬迁等五个类型,采取“先建后拆、先拆后建、边拆边建”三种模式,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科学、合理、有序推进。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杨楼镇苏门楼社区,全部房屋“自拆、统规、自建”,建设新居730户,聚集人口3500人,节约复垦的1050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了土地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合同,建设了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园和华英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100余名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全村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李田楼镇中心社区是压煤村搬迁类型,绿树翠竹掩映中,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像一个别墅群。与众不同的是腾出来的土地设置了农机存放区、养殖区和商业区,整个社区如今就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镇。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现单县的发展,吃的就是“创新饭”!不仅如此,单县把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新型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他们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施入股,将股权化、股份化运行机制“嫁接”专业合作社,使农民群众入社当社员、入股成股东。天运芦笋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2月,以“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推行土地入股、收益分红、公司化运营,农民流转1亩土地折算为1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为800元,合作社收益的85%用于分红,20%用于技术培训和产能奖励,入股社员还可优先进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公司还以高于市场10%的保护价收购社员分散种植的芦笋。入股社员从而获得土地保底收入、分红、打工收入和订单式收入。郭村镇10户农民还借鉴这种产业模式,成立了双孢菇养殖合作社,以菇棚入股加工企业,搭成产业链条实现订单式稳定增收。目前,单县股份性质专业合作社达到13家。(下转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