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告
大商新玛特郑州总店嘉宝全国独有货品+独家活动——优雅女人行
建设新农村 农家笑声多
“小黄帽”帮俺收玉米
撂荒邙岭
今成“花果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撂荒邙岭
今成“花果山”

撂荒邙岭

今成“花果山”

本报记者 孙志刚

秋雨刚过,巩义邙岭小杂果种植基地农民郭运道又忙活起来。他招呼媳妇到梨园收余果,自己拿着大剪刀修剪残枝。“家里有这几亩地,一年四季俺都不得清闲。”虽说忙,郭运道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以前这里是撂荒地,现在都成了‘聚宝盆’。”

郭运道家住巩义市康店镇庄头村6组,邙岭上的几亩责任田,因为常年干旱,长不成庄稼,撂荒多年。2003年至2004年,镇里出资把黄河水引到岭上,通往岭上的路也拓宽了。郭运道承包了近10亩地,种了3亩杏树、2.5亩梨树、2.5亩桃子、2亩苹果。“今年收成不错,每亩地净利润6000多元。”郭运道乐呵呵地算账,今年收入六七万元没问题。

庄头村岭上有1800多亩土地,推行土地流转采取返租倒包形式,农民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昔日撂荒地成了“香饽饽”。 “俺村承包户有67户,其中50亩至300亩的承包户就有17户。”庄头村村委会主任郭献利介绍。

帮助农民科学种植,镇里村里从市里请来专家,每年免费培训就有四五次。经过多次改良,现在岭上种的都是红香酥、绿宝石等优良品种,果农们个个都是技术员。

“尝到甜头也舍得大投入,哪个品种不好,就要下决心更新立即嫁接新品种。”昔日老实巴交的农民开始琢磨起市场,他们还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打起生态牌。

昨日,记者猫腰穿行在果园里,看到每块地头都接有水管和阀门,果农郭书元说,这些都是地埋管,要浇地推上闸,拧开阀门就行了。“这里旱涝保收,产量也比较高。”岭上的水是经过三级提升,水利设施建得好,土地承包户发展生态农业也吃了“定心丸”。

从岭上直通S314旅游通道的路基已经铺好,庄头村规划,把路修宽、修顺,让旅游大巴开到岭上,发展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上岭采摘、观光,享受田园乐趣。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