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根据《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指导意见》确定了中原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节约取得新进展,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指导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10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保障措施等。 ■新华时评 中原经济区将为“三化” 协调发展探索新路 新华社记者 梁 鹏 黄 冠 近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探索“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位于中原大地的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十一五”期间,河南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人均生产总值都翻了一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五的位次。但是,河南经济总量全国靠前而人均落后的状况仍未改变,人口多、底子薄、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也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面临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这四道难题是河南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破解的问题。近年来,河南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产千亿斤,土地实现占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但这些仅仅是开始,探索完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仍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作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担负着探索“三化”协调发展新路的重任,而且还要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任重而道远。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始终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撑起中原经济区的美好明天。 新华社郑州10月7日电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全文见2版、3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