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十一长假国际大事
重实效落实项目用地
精细化管护市容环境
为民执法守护公正
文明执法构建和谐
820万人次畅游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820万人次畅游郑州
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再创新高
一市民假日里带着孩子在公园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宋 晔 摄
国庆七天长假里,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带着孩子走进郑州科技馆,图为一小男孩正在同机器人对弈。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10月5日重阳节,金水区纬五路一小的师生代表来到老干部疗养院,探望了99岁高龄的老红军史亮。史亮老人思路依然非常清晰,讲起革命历史故事来如数家珍。 本报记者 宋 晔 摄

本报讯(记者 成 燕 通讯员 彭利凯)今年十一黄金周,郑州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旅游迎来绝佳时机。其间,我市传统热点景区接待量平稳增长,公共开放型景点游人如织,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再创新高。据市旅游局重点统计和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共接待游客820.23万人次,同比增长7.5%,其中,过夜旅游者196.47万人次,同比增长15.99%,一日游游客623.76万人次,同比增长5.08%;旅游收入28.34亿元,同比增长8.3%。

品牌景区呈现井喷 黄金周期间,我市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稳步上升。纳入全市统计信息预报的15个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155.98万人次,同比增长6.8%;门票收入3036.28万元,同比增长9.21%。其中嵩山少林接待游客16.93万人次,门票收入1209.85万元;黄河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5.22万人次,门票收入278.21万元。

免费景区成热点 十一期间,我市部分新景点及城市公园、城郊休闲度假地、人文历史景点等免费景区成为市场新热点。中原福塔景区客流剧增,日均接待达2000人左右;黄帝故里、城隍庙、文庙等人文景点游客如织。

长假期间,我市郑东新区和城市公园内游客如织,郑东新区CBD7天接待人数突破15万人次。

黄金周期间,市旅游质监所共接到各类旅游咨询电话300多个,处理旅游纠纷6起,均已解决。

郑州火车站发送

旅客85.7万人

本报讯(记者 张丽霞 通讯员 李庆伟 魏晋京)十一黄金周期间,郑州火车站共发送旅客85.7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10月1日和7日两天为高峰期,分别发送旅客17.7万人和12.5万人。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旅客出行密度较往年增大,客流组成集中为探亲、旅游、学生返家,方向主要为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青岛、长春等大中城市和旅游城市。为确保旅客顺利出行,节日期间郑州火车站共加开9趟省内短途临客。开满站内60个售票窗口,在西售票大厅启用10个自动售票机,每天24小时不间断售票,有效缓解客流高峰时期的售票压力。

公路民航客流

近150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 王文霞 通讯员 郑文鹏 刘晓宁)十一黄金周顺利结束,郑州公路、民航客流均创新高。

民航方面,郑州新郑国际机场7天内共安全起降航班1839架次,运送旅客约22万人次,再创新高。其中,10月1日、7日均是客流高峰,团队游与探亲旅客仍是“空中乘客”的主流,出行重点仍以旅游城市昆明、海口、厦门、成都以及沿海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等为主。

公路方面,截至昨日,郑州交运集团十一黄金周7天时间共发送旅客 1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发送班次4.3万次,同比增长10%,加班包车4199个,日收入和日发送量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十一黄金周公路客流相对集中,且启动早,高峰来势较猛,客流组成主要为学生放假、外出旅游、探亲访友、农民工返乡客流,客流方向以省内中心城市为主。

加强农产品检测

保百姓餐桌安全

本报讯(记者 王思俊)在国庆长假期间,市农委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执法人员深入市区超市、连锁店、早市、临时市场和800多家门店,对经营的蔬菜进行质量安全流动检测监管。截至10月7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共检测蔬菜22734批次,合格率99.84%,检测水产品样品888批次,抽检水果1907批次,合格率均达到100%,销毁检测出的不合格蔬菜30公斤,确保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全市人民餐桌安全提供了保障。

城市管理者节日

不休息清洁市容

本报讯(记者 裴其娟)国庆期间,人们纷纷选择团聚或出游,而我市不少城市管理者放弃休息,奋战在园林绿化、市容管理一线,为广大市民营造了整洁优美的节日环境。

10月1日早上,记者漫步街头发现,尽管放假了,但黄河路、花园路、中原路、金水路等主次干道似乎比平时还要干净,这是辛勤的环卫工人从凌晨三四点就上路清扫的结果。在市城管局机关楼前,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市行政执法监察支队的队员们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副支队长曹文兰说,节日期间,人员可以轮休,但岗位不能休息,针对节日期间一些商业、旅游景点人流、摊贩密集,商业宣传广告增多的特征,支队每天都将安排半数人员在岗,切实做到市容管理不放松。

据了解,国庆节期间,共有800余名园林绿化干部职工放弃休息,精心维护路段和游园广场的园林绿化景观,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数千名城市管理者和环卫工人坚守岗位,为城市净与美而默默奉献。

11家商企销售7.5亿元

本报讯(记者 成燕 实习生 许垚) 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市场商品充足、繁荣活跃,价格总体稳定,消费热点突出。据市商务局监测,十一黄金周,全市11家大型商业企业共实现销售额7.5亿元,同比增长24%。肉类、蔬菜、米、面、油、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

长假期间,各大商场客流量均有所增长。黄金周期间,各商家纷纷采取各种促销手段吸引顾客,精心策划系列让利销售和回馈消费者活动。大商新玛特、丹尼斯百货等零售企业纷纷推出优惠让利、现场抽奖、赠送礼品等活动,吸引人气。家电零售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纷纷推出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优惠价格,节日期间家电企业销售增速迅猛。

另据监测,黄金周期间,我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正常,粮食、食用油、蛋类等价格平稳,未出现大的价格波动。

绿博园游客突破30万

本报讯(记者 王思俊)天晴气爽,兰花飘香。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河南·郑州首届蝴蝶兰花展览会游客突破30万,达到32.5万人次,成为近郊游的一大亮点。

郑州绿博园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绿博园还举办了休闲书香展和绿博国际名车展等专业会展,吸引了来自河北、山西、湖北和新乡、焦作、洛阳、开封、许昌等省内外游客及少数国外旅游爱好者。10月3日当天,接待游客5.3万人次,单日游客接待创历史最高纪录。

3000对新人

“扎堆”摆喜酒

本报讯(记者 李娜) 金九银十,又恰逢“双春”。昨日,记者从河南省婚庆服务行业协会了解到,今年郑州市民“扎堆”国庆节举办婚礼有3000多场,比去年多了60%以上,婚庆投诉较往年有所下降。

“虽然婚礼场次逐增,婚庆投诉率却大幅度下降。其中一些是因为婚宴火爆造成同一酒店同一天多场婚礼同时举办,新人争抢时辰,场地‘撞车’,用电超负荷等造成婚礼不圆满,还有新人投诉婚宴由于量大饭菜质量打折扣。”河南省婚庆服务行业协会负责人说,据“投诉管理中心”反映,今年国庆期间婚庆投诉较去年有所下降,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

黄金周加班费执行新标准

长假加班七天

最少应得844.1元

本报讯(记者 王红)长假结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昨日发出通知:我市10月1日起已启用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长假期间安排职工加班必须按照新标准足额支付员工加班费,劳动者黄金周加班并不能安排补休的,7天加班费至少应得844.1元。

据介绍,国庆7天长假中,10月1日~3日为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加点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工资30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且不得安排调休。接下来4天为一般休息日,用人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20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如不支付则需安排补休。

市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人强调,长假结束后,劳动者如发现单位不及时支付加班工资可随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投诉,市劳动监察举报电话0371-67439828。

“井喷”过后冷思考

我国小长假制度推出之后,一年只剩下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而春节市民又喜欢举家团聚,秋高气爽的十一黄金周就成为市民出游的首选季。刚刚过去的长假期间,我市各大景点再次出现“井喷”场面,但在为火爆场面欣喜的背后,也引发了记者N个冷思考。

思考一:构建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当前,自驾车游客迅猛攀升,但我市通往主要休闲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却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比如,在黄河沿线景点等主要旅游环线,开通的旅游公交车线路和班次还比较少,亟待补充完善。

思考二:开发多样化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伴随旅游进入多元化大众休闲时代,如何积极引导发展品牌连锁酒店和度假型、会议型、农居型、保健型等各种不同特色的主题酒店,推进自助游、自驾车露营地及汽车旅馆建设,已是迫在眉睫。此外,建立务实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也非常重要。

思考三:吸引更多游客走进郑州

尽管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市游客接待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和优越的交通区位相比,在拓展城市旅游等领域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思考四:顺应出游需求,打造更多新景区

随着人们出游愿望的日益增强,我市传统景点的数量和业态种类,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假日期间,规模宏大的“中原动漫嘉年华”活动首次在郑东新区如意湖畔亮相,就引来如织游客,最高日接待量突破4000人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新兴旅游产品对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种种现象说明,旅游景区应从创新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集聚区等多方面入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建议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行社等多方应加强对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新型业态等深层次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推动我市旅游业再跃新高度。 本报记者 成 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