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限江山》
康熙痛骂主考官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康熙痛骂主考官

夏 吟

自隋代开始实行科考制度以来,科场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之风逐渐盛行。到了清代,此风更加严重,虽有严格防范措施,但依然是屡禁而不止,虽严惩而不绝。不但生员和正直人士怨声载道,就连皇帝也对此深恶痛绝。

清初第二代皇帝康熙,在位61年,政绩卓著。经他的努力,使社会经济逐步繁荣昌盛起来。此后,他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抓教育和科举考试上来。1700年7月24日,康熙对大学士们说:“今年会试所中,大臣子弟居多,孤寒士子未能入彀。欲令人心服,得乎?”由此可见,他对当时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不能遴选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深恶痛绝。当天晚上,他挥笔写了一首《为考试叹》的诗:“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皆模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我国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唐朝以诗取士,宋朝以后,科举以明经义为内容,到了明、清两代,则将“经义”之学具体到分析《五经》、《四书》的文句上,后来人们美其名曰:八股文。我国历代科举考试都有徇私舞弊的现象,到了康熙执政时期,这种现象越演越烈。康熙写《为考试叹》一诗,是痛骂主考官们录取人才不按道义标准办事,而是依照个人私利准则行事,这必然遭到广大人民的詈骂和愤恨,同时还留下一个徇私舞弊的坏名声。

康熙虽然对科举考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当时的录选贤才曾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然而,徇私舞弊是封建王朝的一大顽疾,以封建官僚为主宰的社会,是无法根治这一弊端的。康熙的这首诗,虽然是写于300多年以前,但对我们今天的高考和招干考试,择优录取人才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