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百善孝为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马虎群
百善孝为先
——新郑市“十佳敬老孝亲模范”风采录
马虎群细心照顾母亲。
吴国玺唱戏给老人们听,总能引来阵阵掌声。
和婆婆一起做饭,是王敏丽最开心的事。
白爱菊陪母亲聊天。

本报记者 赵地 高凯 李佳浩 刘栓阳 通讯员 刘小利 文/图

敬老爱老,自古以来便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传统美德。“百里负米”、“亲尝汤药”等等,这些孝敬老人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古人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在当今时代仍然焕发着绚烂的美德之光,温暖着人们的心灵,感召着大善义举。第三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冬梅,虽为养女,却20多年来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高龄养祖母,改写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孟佩杰,12年,照料病瘫的养母,而她现在也才19岁……一个个活生生的感人故事,诉说着敬老爱老的当代传奇。

“孝道贵在心中孝,贵在持之以恒。”敬老爱老,需要的是真情实感,需要的是来自心灵上的温暖力量。“百善孝为先”。敬老爱老,是一切善德之始,一切幸福之源。重阳节前夕,新郑市评出了王敏丽、、白爱菊等“十佳敬老孝亲模范”,和庄镇、人社局、财政局等“十佳老龄工作先进单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敬老孝亲模范,感受他们带来的温暖力量。

马虎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九九重阳节这天,新郑市孟庄镇唐河村文化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喜庆和谐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原来,是唐河村村主任马虎群组织全村200多位老人在这里聚餐。老人们高兴地吃着、说着、笑着,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说到马虎群,唐河村的老人们都赞不绝口。“俺村儿里的老年人,都享虎群的福了。他不光每年重阳节组织老年人聚餐,还给我们每人发几百块钱的红包哩!”老人马文田告诉记者。

“虎群不光孝顺他自己的父母,更难得的是他把村里老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对我们特别照顾,遇到他是我们的福气呀!”老人范张富激动地说。

马虎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他说,今后还想在家乡孟庄镇办一所大型的老年人养生庄园,计划可容纳近3000位老年人养老,所有费用全部由他一人承担,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在他的养生庄园安享晚年。

白伟东

老人幸福 我最大的快乐

今年是白伟东在辛店镇第二敬老院工作的第15个年头。这所敬老院目前有37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5岁。这其中,许多老人都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白伟东总是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十几年如一日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

一次,老人李根强生病,住院期间生活不能自理,他便一直守在老人的身旁,悉心照料,直到老人脱离危险。提及此事,李根强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要是没有伟东,可能早就没有我这老头子了,你说这和亲生儿女有啥区别。”

白伟东到敬老院之后,开挖出多亩空地,种上时令蔬菜、果树、花草,既解决了院里老人们的蔬菜自给问题,又美化了环境。他还在房前屋后筑起了鸡舍和猪圈,每年养几十只鸡,喂几头猪,用于改善伙食,使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有一年大年初三晚上,天下着大雪,院里一位老人走亲戚迟迟未归,这可急坏了白伟东,他心想老人肯定是迷路了。于是赶紧找来院里工作人员,冒着严寒,顶着风雪,一起去寻找老人。终于在二十里之外的地方,白伟东找到了因疲惫不堪已经在路边睡着的老人。

多年的工作让白伟东和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敬老院也已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回想起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他认为都值得。用他的话说:老人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吴国玺

老龄事业 我的事业

吴国玺是新郑市新村镇张垌村人,当看到村里少数村民在养老问题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时,2010年6月份,他断然终止干了几十年的运输事业,改行从事社会养老服务业,将自己的大型长途货运车卖掉,投资80多万元创办了现代康乐园养老院。

创业难,创办养老服务业更难。开业后,一下子来了十几个生活能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的吃喝拉撒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专人护理,而护理工又比较紧缺。吴国玺只能和全家一起上阵,吃住在老人身边,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在床上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这样,他对老人的日常护理也决不马虎,再苦再累,也没有降低护理标准。他的付出,深深地感动了院里的老人。“在这儿住了快一年了,他们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对我们关心体贴,我们生活得很舒心。”老人王国军告诉记者。

通过不断努力,养老院终于走上了正规的发展道路,现在不但拥有成熟有经验的护理工,而且还聘请了高级厨师,又增设了健身器材,创办了老年戏迷娱乐团,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舒心。

目前,新郑有63万常住人口,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8.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8%。老龄群体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而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成立,则让政府的养老压力得到了适当缓解,他们在今后将成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力量。

蔡喜平

不是女儿

胜似女儿

现年47岁的蔡喜平,是新郑市中医院院长。25年前,还是一名年轻大夫的蔡喜平回娘家探亲,当听到母亲说起生产队里有一位孤寡老人,无儿无女,住在别人废弃的门楼里,体弱多病,无人照料后非常担心,因为儿时的她经常在老人家附近玩耍,有时老人会把家里好吃的留给她。凭着儿时与老人的一丝感情,她向丈夫讲述了这件事,丈夫说倒不如我们把她接到家来,这样我们不但可以照顾她,老人在晚年也可以享受有儿孙的快乐。

她把老人接到家时,夫妻俩也只不过是事业刚刚起步,生活并不优越,经济比较拮据。但老人到家后,她义无反顾地与丈夫一起为老人买了席梦思床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及营养品,而夫妻俩却睡在硬板床上。在她看来,家中有了老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外人看来,她们就是一家人。

2006年至老人离世前,老人先后5次脑出血住院治疗,每次蔡喜平都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凭着自己那颗善良负责的心,次次把老人从死亡线上夺回。在她看来,生命是最宝贵的。

王敏丽

真爱构筑温暖港湾

“敏丽嫁到俺家18年了,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们婆媳处得特别好,从没吵过架、红过脸。”一说起自己的儿媳,王敏丽的婆婆就高兴得合不拢嘴,直夸儿媳贤惠孝顺。

王敏丽今年38岁,在新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在单位,她是领导和同事认可的业务骨干;在家里,她是公婆认可的好媳妇,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女儿眼里的好母亲。每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说起自己几年前生病住院的事,王敏丽的婆婆记忆犹新:“那一年我62岁,因病住院做了手术,在医院两个多月的时间,俺敏丽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日三餐,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我病好以后,她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儿。”

王敏丽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她的婆婆还有一位90岁高龄的母亲,经常住在她们家。婆婆已年近70,照顾老太太有些力不从心,王敏丽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姥姥的重任,经常带着姥姥去洗澡,帮老人剪指甲,带老人出去散步。每每说到这个外孙媳妇,姥姥都打心眼儿里高兴,话匣子也打开了。“你看我这身上穿的衣服,是她给我买哩,头发是她给我剪哩,没想到我老了还这么有福气!”

丈夫赵明旭说到自己的妻子,也是一脸的幸福。“我们结婚这么多年感情一直特别好,主要是因为敏丽做得好,肯付出,和家里所有成员的关系都非常融洽,我认为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得。”

白爱菊

儿女孝亲我做表率

白爱菊是新郑市苑陵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平时忙碌的工作丝毫没有影响到作为晚辈的她尽子女与儿媳的义务。

她的婆婆在2007年12月突然患病,四肢动也不能动,说也不能说,吃饭也要撬开嘴一口一口喂。白爱菊没有一丝厌烦情绪,对婆婆精心照顾,定时给老人翻身、喂饭、擦洗。老人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以后安详离世,直到去世时老人身上也没有任何褥疮。邻里亲戚们都说老李家娶了一个好媳妇。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儿子已经长大了,我们的言行举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作为老师的白爱菊深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她和丈夫总是处处体现着对老人们的关爱。她说,家里原本一直住着两位老人,分别是她的婆婆和母亲,两个老太太在一起相处了十多年,关系非常融洽。婆婆去世后,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现在她们家四世同堂,住在三室一厅的房子,虽然拥挤,但却充满着人间最美、最温馨的亲情,其乐融融。一家人出去吃饭常常带上老人,有时陪他们逛街、散步。

采访中,白爱菊一直说,自己很平凡,并没有做什么感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切,只是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了人生的字典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