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强制孩子入红会培养不出善心
假传“圣旨”中的
长治久安
涨工资不只是恩惠中低收入者
谨防VIP服务
蚕食社会公平
长沙“女王姐”闹市高调征婚
局长拳头打出的问题岂能放过
如何破解50万大学生退学现象
让公开在公众支持中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公开在公众支持中前行

作为中央要求,政务公开正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推开,“政务”走向透明化,“公开”渐成常态化。然而,现实中,对公开的认识仍有深浅之分,公开的做法仍有高下之差,公开的效果因而也就有了好坏之别。

9月8日至9月22日,观点版推出了三期“省市领导纵论政务公开”特别策划,沪、渝、粤等省市领导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地方,对“谈公开”顾虑重重,或是做了也不说,或是不做也不说,不愿甚至不敢向公众坦诚交底。这样的心态,让人深思。

公开是改革大势。形成现代行政方式、培养参与型公民、增强政府公信力,都离不开公开。为进一步改革积累民意资源和经验基础,对社会进行民主政治的理念教育,信息公开对于政务改革可谓举足轻重。如果连政务公开本身的思路、目标、措施都不敢公开、不愿公开,又如何能体现公开的诚意、保障公众的知情、获得社会的认可?

为什么不敢谈公开?一些地方认为,像其他一些工作一样,政务公开应该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表示,不敢谈公开是担心“枪打出头鸟”,将自己推到聚光灯下,意味着要接受更为严苛的打量,要面对公众更高标准的要求。

这样的心理,正是公开工作中需要破除的障壁。工作中,“做”是第一位的,但在“公开时代”,一个不会说、不及时说、不充分说、不坦诚说的政府,也不可能适应民主政治需要、满足公众知情诉求。在信息公开的问题上,“说”就是“做”。公开前给出承诺、公开中加强沟通、公开后反馈结果,以坦诚相待、实事求是的原则,边说边做、边做边说,政务才能始终呈现在监督的阳光下、公众才能不断增进对政府的信任感,公开也才能在交流互动中促进良治。

今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首次公开,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仍然赢得社会赞赏的掌声;从浙江温岭、四川白庙到新疆阿勒泰,地方的公开实践也都在公众、媒体的支持中前行。这些都说明,对在政务公开方面先行一步的“出头鸟”,公众是宽容和赞许的,乐闻其言,愿见其行。即便会有批评、会有质疑,也大都有着希望公开工作更完善、更规范的良好出发点。这种对政府和社会事务的监督、互动和共建,本来就是公开必然的延伸。

相反,那些不敢作为、不愿作为的,往往会引来种种猜测、质疑。前段时间,政府主导下的慈善事业遭遇尴尬,故宫等文保单位陷入“重门”。这些领域过去较少被关注,公开意识不强。出现问题,既没有主动的应对,也缺少必要的公开,往往会陷入民意的漩涡。无论是慈善事业、文物保护,还是同样“冷门”的社保事务、公共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相关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把公开的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害怕“枪打出头鸟”,对于公开“谈之色变”,怎能以公开跑过危机?

公开潮流,不可逆转。一旦公开,就再也回不到那种封闭的状态。从政务公开,到社会事务公开、党务公开等等,只能一步步向前,任何固步自封都是倒退。我们期待,那些不敢谈公开者,能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政务公开这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前行。

任 公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