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陕西黑河森林公园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烂漫的声音

——《倾听桃花》跋

王小朋

未识克红兄之前,先读过他的诗。

那本诗集至今仍然安静地踞于我的书架之上,浅浅淡淡素面朝天的装帧淹没于各式各样色彩华丽的书本里,显得有着少许的落寞,可“五弦琴音”那几个字总是很别致地时时跳脱出来,令我情不自禁地怀想起那些魏晋风流的名士们,想起在林间溪畔“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嵇康。翻开书页,一节节清丽温婉的诗章从墨香中流淌出来,宛若嵇康指尖弦底叮咚洒落的音符,在空谷中四散飘荡余音袅袅,听得人怦然心动。我一度疑心克红兄是一个极年轻的人,至少年纪应该与我相仿,否则怎会写出这样年轻的诗来?细腻的情感和澎湃的激情巧妙地融汇其中,令人读来不忍释卷。

见面之后,方知克红兄也算得上我的前辈了,于是平添了几分敬重,虽曾多次谋面,交流却并不深入,熟识他完全是机缘巧合。某年夏天新安县组织了一次笔会,邀请省市一些作家在龙潭峡黛眉山等地游了游,我与克红兄恰被安排在同一房间。是夜,我俩轮流大作鼾声,各睡半宿,清晨醒来,忍俊不禁,不由多说了很多话,彼此之间距离立刻近了很多,才发现竟然如此投缘。自那以后,来往更多了。

克红兄为人洒脱,倒真是有几分魏晋之风,让我仰慕得很。他重义气,喜交友,常因朋友的事奔波,而乐此不疲。“朋友交往,讲的就是一个感情。”克红兄常常对我讲起这句话,其实,他何止对朋友如此,对亲人,对师长,亦是如此。王恩宇老师辞世以后,克红兄悲痛万分,常因未能及时写出怀念文章而自责,恩宇老师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送了一篇文章到我那里,嘱我无论如何要择版面发表。克红兄的文字功夫自不必说,恩宇老师作为洛阳籍的著名作家,在我们这个植根于洛阳的刊物上发表一下追思,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克红兄说得如此郑重,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一篇文章而已,他要表达的,是那份对师生之情的珍视。正是这些,才使得他在洛阳文学圈里,有了很好的口碑。去年洛阳市作家协会换届选举,他以高票当选副主席,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出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的文章多些,尤其是本地作家,常常往我那里送稿,有时为了发表,不免还要说些好话。克红兄却很少到编辑部送稿,往往需要约稿几次,他的稿件才姗姗而来,倒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他自己说的好,一是实在没有时间精力,二是兄弟在这儿,咱也要避嫌,免得说咱是人情稿。我听了,也暗自钦佩这位老兄的为人。这部集子里的同名散文《倾听桃花》,倒是首发在《牡丹》上的,我是署名责任编辑,因为洛阳搞一个“诗意河洛——百名作家写洛阳”的征文活动,于是约了他的稿子“以壮声威”,这次他很爽快,“宣扬洛阳的事,咱要热心参与”,很快就将洋洋洒洒的几篇散文送了过来,其中居首的,就是这篇《倾听桃花》。更为可喜可贺的是,他写的这组《洛阳风韵》的散文,在诗意河洛全国文学大奖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倾听桃花》,这个别致的题目,本身就有诗一样的风味。桃花的形和色,是必须借助视觉才可以感知得到的,而他偏偏把这些诉诸于听觉,似乎听到的不仅仅是花开的声音,还有伴随桃花开落的一切风物。“洛阳城东桃李花”,洛阳自古就是花的城市,更是诗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滋养出克红兄这样的作家,催生出《倾听桃花》这样的作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大街上弥漫着湿润清新的空气,清冽过后,温暖悄悄来临,春天已经触手可及,梅花已然开过,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期待再次“倾听桃花”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