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领舞西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化行动 生态二七宜居宜业
礼乐之歌 传统文化润泽二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礼乐之歌 传统文化润泽二七
“礼乐中国”唱出美德力量。

本报记者 聂春洁

二七区在机关干部和社区居民中深入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家庭、进社区(村组)、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礼乐中国·二七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大赛,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便捷高效、传递爱心的“四个一”社会救助体系新模式,2010年10月,在首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上,二七区荣获“中国爱心城区”荣誉称号。二七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部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成为二七区的个性标签,还深深切合到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渗透到产业、环境、城市、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渐渐沉淀为二七区的城区气质。

“礼乐中国”唱出美德力量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提起“礼乐中国”,郑州市民应该都不陌生,它又被称为河南人的“星光大道”,全称是“二七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大赛。

“礼乐中国”借助歌唱比赛这个载体,坚持把道德传播贯穿始终,通过纵深推进“讲、唱、评、演”来传承中华美德。“讲”就是每一个选手都要讲述自己精心设计的参赛感言。“唱”就是结合自身特点,选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同时鼓励演绎中华美德的原创歌曲。“评”就是评委指导唱功的同时进行点评,注重传播文化,解读美德。“演”就是比赛中,分别穿插孟母三迁、凿壁借光等小品表演,进一步强化教育意义。

2010年举办的“礼乐中国·二七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大赛,分为“仁、礼、智、信、忠、孝、爱、和”八个专题,秉承“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的宗旨,突出礼乐熏陶和美德传承的主题,力求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打造群众需要和渴望的广场文化品牌。

二七区文化馆馆长牛雷莉介绍说,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选手前来参加海选,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军人,有大学生、少年儿童,还有许多残疾市民,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只有两三岁。参赛者认为,中国古代乐与礼不分家, 礼与乐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一直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现在“礼乐中国”在二七区这样红火,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文化传承复兴的希望。

《弟子规》教做文明人

正衣冠,点朱砂,书写“人”字,诵读《弟子规》……二七区春晖小学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学典礼引起全社会关注,在为孩子开智启蒙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弟子规》在二七区的普及热度。

一年前,二七区推出“共读《弟子规》 争做文明人”活动,鼓励青少年儿童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优秀篇目,规范礼仪行为,养成文明习惯。《弟子规》迅速成为二七区的热门读物,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学习,不少家长也跟着成为《百家讲坛》的忠实粉丝,和孩子一起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家住亚星社区的退休教师赵阿姨当了几十年的小学老师,她非常支持孙子诵读《弟子规》。赵阿姨说:“有一次,我听到两个小孙子拌嘴,居然说出了‘兄道友,弟道恭’这样的话,我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国学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精华,我们应该好好传承。”

除了在学校推广外,二七区还在领导干部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求各单位充分开展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弟子规》,还通过举办专题讲堂、诵读比赛、专场学习报告会等形式,督促所有二七人学习领悟《弟子规》内涵,培养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全面提升文明素养。

国学“文化墙”街头宣教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七区汝河路上有一处200多米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墙,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居民带孩子休闲的好去处。每天傍晚,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孩子到这里散步,顺便指着墙上的图画给孩子讲解节气文化、教孩子背诵古诗词。

据介绍,二七区充分利用闲置墙面加强学习阵地建设,推动“文化上墙”工程,建起“文化墙”或“文化长廊”,用墙体画、墙体标语、墙体诗歌等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和文明礼仪,教育群众养成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亲德向善、爱物敬人等优良品质。

截至目前,二七区已在16个主次干道建起“文化墙”或“文化长廊”3000多米,先后建成了祥云路孝文化一条街、汝河路民俗节令一条街、红云路民俗风情一条街、兴华街国画一条街、桃源路传统美德一条街等特色街景文化,打造出了数十个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教育阵地。

二七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富国说,“国学一条街”的做法很受群众欢迎,现在全区已经有近10条文化墙、文化长廊。这不仅仅是“墙体革命”,还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进入机关、社区(村组)、家庭、学校、企业。

“知行合一”杜绝形式主义

作为由政府发起的全民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二七区在全国算是首家。活动伊始,此举也在社会上引起不少质疑声,有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作秀,坚持不了多久,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脱节,学了没什么用。

不过, 二七区在制订方案时就已明确,推广传统文化“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扎实持久,不急于求成,防止形式主义”,并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把二七区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部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区”。

二七区提出,要认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道德素质提高的视角从家庭、单位转向社会,把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志愿者服务等行动中去,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践行中华美德。

为此,二七区在辖区各中小学校开展“道德银行储蓄”活动。该活动模拟银行工作模式,在各班级成立分行或储蓄所,每个青少年儿童为储户,对文明行为记为存储,不文明行为记为支出,每半年公布一次,每年评比一次,并作为学生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参与道德实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储蓄美德,实现道德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拉手”传帮带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企业职工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规范个人行为,实践中华美德。中小学校、幼儿园在校学生带动家长和亲朋好友学习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养,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单位同事、社区邻里间拜师学知、学艺、学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锻造爱心城区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们文明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滋养、推进现代文明。”区委书记朱是西说,二七区打造出“中国爱心城区”这一品牌,二者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共同推动文明城区的建设。

2008年,二七区开通了“爱心110”热线,创新社区救助模式,成为受到各界赞誉的品牌。在创建“中国最具爱心城区”工作中,二七区完善了“四个一”救助模式,即一条“爱心110”热线、一张全覆盖的爱心捐赠救助网、一支爱心志愿者救助队伍、一个爱心捐赠救助“回音壁”,同时在全区干部中开展了爱心1+1结对帮扶,使困难群众真正受益。

“广大群众济危助困的仁爱之心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心理基础和有力保证。”朱是西说,希望通过两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滋养心灵、怡情养性、启人心智、升华境界”,全面提升全区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虽然二七人时刻提醒自己,推广传统文化“重在潜移默化,不急于求成”,但活动的效果已显而易见。自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推广以来,二七区各个岗位上,团队协作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干事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城乡居民聚众打牌的少了,读书唱歌的多了;邻里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全区风气趋向风清气正、祥和安宁,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