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8版:文娱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 颖 2011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会议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并把文化当做生产力,让文化、经济与科技一道成为发展的“三驾马车”。恰在这个节点上,18日晚,由郑州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原创舞剧《水月洛神》来到中国文化的桥头堡——上海,漂亮地完成了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和上海滩“首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力量,是一座城市发展和竞争的软实力。郑州,坚持以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纽带,努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为民承诺”的十大实事中,被视为提高郑州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市要新建改建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0个农村文化大院、750个农家书屋,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免费放映27264场公益电影,免费开展1000场戏曲演出,眼下,各项工作正强力推进。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年内,郑州市图书馆新馆落成;11个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基层服务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信号覆盖率达到98%;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已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这些文化项目的实施覆盖让基层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以舞台艺术精品为抓手。站在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的高度,推进郑州市文化全方位崛起,从而带动并实现郑州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先锋作用。从几年前舞剧《风中少林》的一骑绝尘到今年倾力打造的舞剧《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相继推出的彰显中原本土文化精品力作正共同扩大郑州市文艺创作在全国的影响,积累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引擎。坚持园区带动,依托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2010年~2013年内,郑州将投资13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安排重点项目28个。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促项目进园区。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已成为两大动漫园区,本土动漫品牌《小樱桃》等得到培养和扶持,并不断壮大。坚持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节庆文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武术文化国际少林武术节、群众文化绿城读书节等得到培育和壮大,成为走向市场的龙头,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正在逐步体现她的辐射力、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全面建设郑州都市区、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大形势下,市委、市政府以“文化”为郑州铸魂。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