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故里简讯
上级关注
走进华南城看物流业发展
湿地公园景色宜人
把握机遇迎挑战
科学有序高效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新城之上篇
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孙 瑞 通讯员 敬利涛

“一心两城两组团”建设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8000年裴李岗文化、5000年黄帝文化、2700年郑韩文化……

这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名城: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市、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新郑,这片8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热流奔腾。随着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大潮涌动,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新一轮大发展的浪潮正在涌起,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成为竞争的主角。

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作为省会郑州的南大门将怎样融入郑州都市区?新郑在思索、在谋划、在行动。

好思路拓出新境界,好思路带来新气象。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新郑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将新郑建设成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化新城。作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新郑新城,无疑是发展的大舞台、大平台、大空间。

2009年,新郑市委市政府重新组织编制了《河南省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明确了新郑今后的发展定位和空间结构,决定把城北作为新郑市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按照“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到十年建新城”的总体开发战略,在城北着力打造一个既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景观效果,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亲水型、亲绿型、亲人型、低碳型、环保型、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规划超前、规划先行、一切按规划办。

2009年,新郑向国内外广发“英雄帖”,邀请世界知名的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新郑新城“量体裁衣”。

同年,新郑将“绣球”抛给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该院于2010年10月高标准完成了《中心城区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

经过无数次论证,专家、公众、政府最终达成共识。

依据2010年2月省政府批复的《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新城区规划范围为:东至京广铁路,西至郑新快速通道,南至郑韩故城-新密铁路,北至南水北调总干渠,规划总用地面积21.56平方公里。新城区按照“打造精美新区,创建生态城市”的总体建设目标,以“六园一中心”为主体。“六园”即文化教育园、体育休闲园、生态湿地园、生态居住园、创业服务园和物流配送园;“一中心”即市级商务中心。

新郑新城大道无形,自得天成。

新城北部绿化带,是集天地灵气为一体的养生乐土。辖区内南水北调总干渠长约5公里,100米宽的水面结合两侧各200米的生态林保护带,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和绿色长廊。再加上黄水河、暖泉河及轩辕湖,使新城区水域面积达到2800亩。

新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距省会郑州30公里,处在郑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郑州环城高速、郑尧高速和石武高铁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为新城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距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中原地区最大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形成了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港合一、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新107国道、郑新快速通道、郑州至机场快速通道等规划建设,使新郑新城日益成为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为客商投资提供了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