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蔡明
中医不死
没有妈妈的日子
秋边红叶落新诗(国画)
诗意人生(之四)
借火
《不在梅边在柳边》
你像一个人
秋水无波(国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借火

曲 近

童年

记事

我们那里向别人借火叫引火。如果家里动手做饭晚一点,母亲就会说,去你三叔家引个火回来。我就抓一把麦秸荒草之类的柴火,从三叔家的灶膛引着了快步跑回家。为什么要快呢?因为动作慢了柴火就会燃完,还会烧伤手的。但有时刮风,跑快了会被风吹灭,还得再去重新点,只好侧着身子跑,用身体作挡风墙,把火引回家就可以做饭了。引火,就是为了省下一根火柴。穷人家过日子,珍惜一根火柴都非常重要。

那一年秋后算账,父亲去生产队会计处兑现,领回了两元四角八分钱,这是父亲一年劳动的工值。扣除了义工口粮等,父亲手里是捏着一小卷毛票回来的。他对我们闷闷不乐地说,一年的工分就挣这块儿八角钱,年关怎么过啊?以后要更加节俭着过日子,要从节俭一根火柴开始,一分钱都要掰开花。这就是借火的起因。是啊,父亲劳动一年的价值,仅够买一百多盒火柴。那时父亲正值中年,还是个壮劳力呢,一天挣十分,一年下来才挣了两元多钱,真是悲哀啊。父亲说,一个劳动力值两角钱,农民可怜啊。当时一盒火柴两分钱,一只鸡蛋五分钱。农民指望养鸡下蛋换油盐钱,把鸡屁股戏称农家的银行。

幸亏有哥哥姐姐在新疆工作,时不时寄钱接济家里,过年时寄得更多,让村里人羡慕极了,都说我家日子好过,外面有人挣钱就是不一样。说是这么说,家里的日子依然过得紧紧巴巴的,有点钱也不敢乱花。上有老,下有小,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不精打细算可不行。

从父亲算账回家那天起,家里生火做饭基本上靠的是去邻居家借火,当然了,这种借是不用偿还的。借火或者说引火,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类原始时期保留火种的重要性。那个年代保留火种或者借火不是怕丢了火种,而是为了节约。几家同时去一家借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说明当时贫穷不是个别现象。有时候冬天的夜晚在泥火盆里烤完火,临睡前用灰把炭火厚厚地埋起来,保留火种以便第二天做早饭之用。往往是放一束软柴在炭火上,用嘴吹风,先是冒烟,直到“呼”地一声着起来了,才抹抹脸拍拍身上的烟灰,把火引向灶膛。这些细节,总让我感到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一根火柴,也能难倒人啊。

因为借火曾与一个要好的童年玩伴反目。那是一个连续了多天阴雨的傍晚,家里储的干柴烧完了,天仍不见晴。农村最怕这样的连阴雨天气,连烧饭的干柴都难找到,吃饭就成了问题,许多家的干柴都被潮湿的气候湿润了,点不着火,直冒黑烟。母亲好不容易弄到一撮干软柴,让我去邻家引火做晚饭,当我引着火在风雨中往家奔跑时,正与一个身影撞了个满怀,我们同时跌倒在泥水里,手上的火种也散落下去,“兹”地一声熄灭在雨水中。我爬起来,愤怒地举起了拳头,定睛一看,竟是好玩伴魁娃,我收回拳头,狠狠地瞪了对方一眼,怒气冲冲地回到家。母亲先问我引来的火呢?后来又惊讶于我这个落汤鸡的样子。我说不小心摔了一跤,火被雨水浇灭了。母亲心疼地说,可惜了,可惜了那把干柴,今晚没饭吃了啊,你们早早上床睡觉吧,被窝里暖和。那晚由于没有干柴引火,全家人都没吃东西,早早睡觉了。半夜我饿醒了,爬起来找了个生红薯充饥。从那个傍晚开始,我不理那个叫魁娃的玩伴了,直到离开。不知他是否还记得此事,反正我是忘不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