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人为本 交上为民健康优秀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人为本 交上为民健康优秀答卷
——我市向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铿锵迈进
片医为民健康铿锵誓言。
爱心医疗卡给老人带来实惠。
医护人员温馨服务暖人心。
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
设施齐全的急救车随时护卫农民健康。
昨日,我市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新农合经办服务启动。图为新农合管理服务中心办事大厅。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张岚 尚东 谭波/文 丁友明/图

核心提示

这几天,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在召开。畅谈报告,代表们脸上都写着喜悦,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

“郑州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26日,在听取了郑州代表团代表发言后,卢展工同志对郑州的厚望,更让郑州人备受鼓舞、振奋。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昨日,我市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新农合经办服务悄然启动。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建钦说:“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社会保障职能政事分开、官办分开的重要举措,更是迅速传达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体现。”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近年来,市卫生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民生,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优先公共卫生,重视城乡基层,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实惠。

新农合制度提前4年实现全覆盖、郑州片医负责制成为全国品牌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乡镇卫生院全面升级……盘点过去,我市正朝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铿锵迈进;畅想未来,务实重做,创新先行的郑州卫生系统必将在“挑大梁,走前头”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更加奋发有为,谱写新的辉煌。

1

“郑州片医”叫响全国

家门口有了“家庭医生”

“我们村有村民2373人,其中80多人患有高血压,20多人有糖尿病。”说起村民的健康状况,金水区柳林镇刘庄村卫生所的片医郭玉霞了如指掌。

天蓝色的服装,浅绿色的出诊箱,轻盈的电动车……像郭玉霞一样,目前我市有1468个“片医”、“片护(士)”每天都奔走在大街小巷,为居民送医、送药、送健康。

为让社区居民在有病时,也能像找“片警”一样方便地找到医生,2008年,市卫生局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了“片医负责制”这一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不同于英国的全科医生,也不同于美国的家庭医生,郑州着力构建的是‘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顾建钦说,“社区医院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初级诊疗网络和分流体系,初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为实现社区“片医”纵横到边,真正覆盖到每一位社区居民,市卫生局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管区,设置“片医”负责制医护人员团队,开通“郑州片医网”,实施“地图式定位责任管理”,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3个服务站开展了片医工作,覆盖城市人口409.8万人,城市居民健康建档率86.9%,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2011年,市卫生局在全国又率先启动了“农村片医负责制”试点工作,采取乡镇卫生院医生包村、村医包户的方法,组成“农村片医”服务小组,深入开展健康档案建立、村级急诊急救、常见小病诊疗等“十进农村”卫生服务活动。截至9月底,全市在1966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开展农村片医工作,199个卫生室农村片医工作正在实施过程中,服务范围覆盖370万农村居民,为82万余名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健康报》等国家级主要媒体先后报道并给予积极评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农村片医负责制工作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郑州片医是向家庭全体成员提供全程保健服务的新模式,目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顾建钦说,“今后将逐步推进到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以及流动人口,形成无缝隙的健康管理体系。”

“郑州片医模式”成为全国品牌模式,备受社会各界赞誉。2010年11月7日,首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践论坛上,专家称赞“郑州片医模式”是个创举,应在全国推广。2011年8月初,全国第四届“新医改、新实践”高层论坛上,专家更是认为,片医应在全国叫响,成为国内社区家庭医生的标志。

郑州片医负责制,这一备受赞誉的全国品牌模式,更是从郑州走向全国,迈向国际。9月底,在美国哈佛大学权威讲台上,顾建钦应邀作了一场关于郑州片医的精彩报告。

2

新农合提前4年全覆盖

农民看病报销比例不断攀升

近年来,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合健康发展,新农合筹资水平和参合率连年攀升,相继推出并全面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跨区域即时结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等惠民举措,群众就医环境和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让群众就医得实惠。

“如今,到市里看病能在医院直接报销,为俺省了不少麻烦。”日前,在郑州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新农合窗口,拿着一沓医院直接发放的新农合报销直补款,来自惠济区新城街道办事处的王老汉乐呵呵地说。

为缓解农民看病难,2003年我市在巩义市启动了新农合试点,2006年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4年实现全覆盖。2008年全面推行门诊统筹。自2006年至2010年,我市累计筹集新农合资金16.22亿元,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达2063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15.88亿元。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417.4万人,参合率98.3%,参合率再创新高。2011年9月底,全市共有784.88万人次享受了新农合补偿,累计补偿医疗费用5682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27.75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46851.5万元,享受1万元以上补偿的6670人,享受到10万元封顶线补偿的7人,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农合筹资标准不断提高。我市筹资水平、参合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居于前列,筹资标准由2003年每人每年的30元提高至2010年的150元,尤其是2011年,新农合筹资水平再次增加至230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大病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0万元。目前,我市金水区筹资标准达到334元、管城区达到304元,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开展新农合即时结报工作。采取试点先行、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创新开展新农合直补工作,筹资2300余万元,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提升新农合信息化水平。今年7月1日起,全市46家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了新农合全省跨区域即时结报工作,较大程度地方便了参合农民。

积极推进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部门监督,托管服务,商险补充,流程规范,高效便捷的新农合运行机制,委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郑州分公司经办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实施“管办分离”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精算技能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服务管理水平。

3

基层医疗服务日益完善

老百姓看病更放心更舒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筑牢基层,夯实基础,健全网络,使群众看病更舒心。

全面升级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2004年投入1000万元加强全市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建设;2005年~2006年,投入2100万元新建7所示范乡镇卫生院;2007年完成了全市7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2008年,投资1876万元,重点对24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0个设备配置项目进行建设和配备,乡镇卫生院新(改)建筑面积为21408平方米,全市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施村卫生所三年建设工程。2008年~2010年,投入资金1.87亿元,完成了2099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任务,同时为全部新建卫生所各配备了价值2万元,共计34种基本诊疗和健康教育设备。2010年,市政府筹资1140万元,为2275个村卫生所每所配发价值5000元的康复设备,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一个标准化卫生所的目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建设明显加强。

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2009年市财政筹资17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招标采购救护车96辆、车载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计192台(件);2010年筹资380余万元,建设67个乡镇卫生院急救站,有效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的急诊急救和转诊服务能力。

积极实施健康普(检)查工程,去年为全市39993名农村低保家庭60周岁发放健康体检卡,为低保老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积极实施三年普(检)查工程。以儿童、孕产妇、老人、慢性病人为重点,免费实施农村居民健康普(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积极以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为平台,以实施农村片医负责制为抓手,以实施健康普(检)查工程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医疗保障能力,真正使广大农民感受到“有人给我看病,有人给我建档,有人对我健康负责”,实现农民健康指数的有效提升。

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金水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机构在行政、业务、药械、财务、绩效考核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截至9月底,全市83个乡镇开展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辖区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全面盘活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提高了服务效率。

4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

为民健康服务水平更过硬

健康是民生最基本的要素,过硬的医疗技术是维护群众健康的最大保障。

近年来,市卫生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和“五个三”工程,每年引进100名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目前,共引进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380名,其中博士67名;选派管理人员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学习,远赴新加坡集训;选派医务人员到国内外进行高端培养,在高端管理、专科建设、学术前沿方面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使人才成为郑州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力量源泉。

搭建创新平台。2008年,市卫生局设立了“科技创新、博士创业、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四个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加大奖励投入,对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连续三年每年奖励2万~4万元科研经费支持,每月100~300元津贴。提升创新平台。聘请两院院士6人,在郑州人民医院、骨科医院、卫校等单位设立了6个院士工作站。

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目前18.56%的乡村医生达到大专学历,95%以上的村级卫生人员通过中专学历教育,100%在岗乡村医生和65%的社区医生接受了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注重实效,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全市2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26家基层医疗机构和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努力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基层卫生的长效机制。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我市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公开招录、政府补贴的方式,公开招录550名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乡镇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补贴,为基层输入急需人才,初步缓解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力度。2008年至2010年,我市先后筹资5423万元,对全市7533名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乡村医生每人每年发放了240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稳定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高端学术交流。从2006年4月开始,市一院与中国微笑组织联合启动了“郑州国际微笑行动”,截止到目前,开展活动6次,改变了700多名唇腭裂患儿的命运。市中心医院主办了国际臭氧医学学术会议、国际感染诊断学术会议。郑州人民医院承办了第十三届国际鼻整形研讨会议,市儿童医院承办了国际新生儿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卫生系统已成功举办国际及全国学术交流20余次,提升了卫生系统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