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丹江移民:两年走完搬迁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丹江移民:两年走完搬迁路
10月26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移民搬迁,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全部完成。
淅川县金源社区村民一抵达中牟官渡镇的新居,就贴起了对联,表达了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搬迁车队一驶入中牟雁鸣湖镇安置点,交警就积极疏导交通。
荥阳竹园移民新村村民把自己致富的手艺也带了过来。
新村新校舍,孩子们受到了更良好的教育。
在新的大地上,村民迎来首次大丰收。
77岁的朱章善老人一家住上了160平方米的新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爸爸,新家真漂亮。”

2009年8月20日,是原淅川县金河镇姚湾村1094名村民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他们洒泪挥别故乡,来到了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新村。两年后,逐渐上涨的湖水将把丹江口库区100多个行政村变成天水相接、烟波浩渺的湖泊。梦里的家园,屈原行吟之地、欧阳修苦读之所,曾经的繁华、历史的烟云,都将沉入水底。

10月26日下午,淅川县金河镇金源社区,上集镇钟观社区、刘营社区和罗池贯社区的306户移民分3批一次性整体搬迁到中牟、新郑和荥阳,标志着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外迁移民全部完成,圆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两年内,全省完成搬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16.2万人,郑州市成了南阳市之外安置任务最重的地方,全市规划接收丹江口库区移民18764人,分别安置在中牟县、荥阳市和新郑市,新建安置点22个。

近日,记者在中牟县刘集镇姚湾新村看到,围绕着新村小学和文化广场,一排排两层漂亮楼房排列整齐,妇女老人在簇新的水泥地上闲谈,几个稍大点儿的孩子在广场的乒乓球案上“操练”国球。

走进村民家,小院里丝瓜藤蔓缠绕,一派生机盎然。设施齐备的屋里,家具崭新。从老乡家出来,刚好碰上村民抱着孩子从村外回来,孩子刚刚出生,算是姚湾村移民的新一代。

在村子里,最醒目的一座建筑就是飘扬着国旗的新村学校。村里的孩子张琪就在学校上四年级,他说自己搬迁前每天上学要走好几里路,如今学校建在了村里,出了家门走不上几步就到学校了。“学校特棒,比原来的学校好!”张琪说。

在姚湾村的房前、路旁、鱼塘、田埂边,到处都能看见繁忙的景象,村民们从家乡带来的种子,如今正在中牟的田野里茁壮成长,似乎也预示着姚湾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有外出打工的,有做生意的,也有在“农”字上下工夫的。每天都会有企业上门来招聘员工,两年来到这里招聘的本地企业有几十家,大部分年轻人都找到了工作。“离家近,工资也不低,比过去跑南方打工强多了。”全村也有人新购置了小轿车,致富的脚步似乎越来越稳健了。

“南水北调工程穿越郑州,给郑州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变化和影响。可以这么说,郑州贡献最大,受益也颇多。”郑州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郑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耀田介绍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渠首到北京1277公里,在河南境内731公里,郑州市129公里,占中线总长的1/10,河南的1/5。同时,总干渠两岸规划水源保护区、绿化保护带和南水北调生态水系,将成为郑州市一道亮丽风景线。到2014年汛期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实现同步通水、同步达效,水质达到一级饮用水标准,市民能够吃上清甜的丹江水。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于2003年开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迄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单县移民人数是我国水库移民史上最多的。

据了解,三峡工程农村移民45万人,搬迁用了17年,平均每年两万多人;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万人,搬迁了11年,平均每年1万多人。而河南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搬迁,每年平均搬迁近8万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