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市110服务中心
服务型社会的生动样板
新郑“班班通”实现全覆盖
产业集聚的柘城模式
省百强乡镇
新郑上榜6个
学习传统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新城之中篇:
服务型社会的生动样板

本报记者 孙瑞 通讯员 敬利涛

任何发展的终极目的,都是让老百姓享受发展的成果。

新郑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包容性增长与和谐社会,让群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受益。

其实,自“新郑新城”概念逐渐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探讨着同样一个问题——“新郑新城的建设,到底能给新郑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如何让新郑百姓切实享受到新城建设所创造出的发展成果?”

为民发展、发展为民,新郑新城谋划未来时既志存高远又着眼具体。

关心百姓疾苦,切实重视民生。新郑新城新区管委会成立伊始,就立即对全区范围内的危房户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并投入28万元,整修危房23间,新建板房13间,发放租房费3000元,有效解决了14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任何一个新城的建设,拆迁与安置工作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只有实现和谐拆迁,新城的建设与发展才不至于留下隐患。

为实现和谐拆迁,新郑新城切实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给村干部一个清白”,不仅成立了由土地部门、管委会、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土地附属物清查监督小组,负责统计地上附属物数量,还建立了补偿档案,每户登记造册,并张榜公布附属物数量和补偿情况,公示无误后,由三资管理中心将每户补偿金额报送银行,委托银行逐户代发。

群众安置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为妥善解决拆迁安置问题,新郑新城按照“基础设施先行、民生事业先行、文化教育先行、生态绿化先行”等基本原则,在新城区规划中布置了5个安置社区,而且新郑新城新区管委会在充分体现民意的前提下,于2011年年初出台了《关于村庄改造的实施意见》。目前,第一新型社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 2011年年底前,第一社区入住人口将不少于5000人。2013年底前,5个社区建设将全部完成,1.5万人将全部安排妥当。

未来的新型社区设计有独立的村委会、幼儿园、小学、中学、医疗计生服务站、文化大院等公益设施,临街建有商务区,配备有休闲广场、集中绿地、健身、超市、邮政、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让社区内的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解决入学、入托、就医、就业等问题。

社区建成并不是拆迁安置工作的终点,如何让新城的“第一批奉献者”从农民变身市民后的幸福生活一直延续,是社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新郑新城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并结合全市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管理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把村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建设与合村并城工作同步安排,建立网格化的和谐社区。

新型社区建成后,将成立以居委会书记任站长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对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社区建立不少于5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遵循“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的划分原则,根据辖区人口,将辖区划分若干个网络片区,每个片区由1名综合服务管理员负责管理。每个综合服务管理员“一岗多责”,负责本辖区治安巡防、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区帮教和社保医保等综合性工作,确保群众的事有人管、群众的难有人帮、社会公益事业有人办,努力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真正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海纳百川成其大。26所幼儿园、9所小学、6所中学、1所高中、2所大学、1个职业中专;80岁以上老人有生活补贴;设立大学生奖励基金,对辖区范围内当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农村大学生进行奖励……一项项服务措施的提出,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带给新郑新城百姓的是实惠,是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