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梅兰芳书法
思想生产力
吉祥符号“卐”
诗意故乡
小女子 大情怀
青山绿水好个秋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她去巴厘岛,一待就是几个月,跟当地人彻底打成一片。本来只是租住的屋子,但待着待着,逐渐锅碗瓢盆家具就都购置齐了。她认识了一个法国建筑师,建筑师要回国了,就说我的房子给你住吧。这房子在原始森林边上,每天晚上都会有动物到他们家散步。红英开始一个人住有点儿害怕——不是怕动物,而是怕陌生人。她就打电话,请这个法国建筑师的佣人来同住。人家一来,红英傻眼了。拖家带口七八个人。佣人说:我们一家从没分开过啊,要来就一起来吧。

她会坐在苏格兰的小酒馆里,在老头的风笛和口琴声中,给一群酒鬼唱中国民歌。酒馆老板会跟她说:“你不是来自中国,你肯定来自威尔士!”“为什么?”“因为威尔士的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那威尔士男人呢?”“Shit!”红英哈哈大笑时,老板会接着问:“你有男朋友么?”“有。”“Shit!”“为什么?”“我正在找女朋友。”

她说她不爱大别墅,就爱四处遛达,天生是个吉卜赛人。而吉卜赛人就是一生在流浪。我想他们不是因为害怕或者逃避现实,更多的是渴望游走在各色人群与天地间,用眼睛发现真实的生活。这个不安分的民族从来就不愿意把生命交给尺寸之地,不愿意让千篇一律的生活束缚他们渴望自由的灵魂。没有挽留可以让他们停下脚步,没有失落可以让他们放弃追求,没有命运可以让他们委屈妥协。吉卜赛人对流浪保有着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热情,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其间都在路上。

这种生活方式更本源而纯净:自由。

中国有多少人会过“自由”的一生呢?我们打小,就从来不被教育自我认同,相反,我们的文化认为,如果你只是你自己,那必然还不够好,你必须要成为一个如何如何的人才够好。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本质就是把社会化后的人的价值,放在人的本性之上。

在西方国家,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很棒,只因为你是你,你不需要迎合我对你的期待,也不需要跟那个第一名相比,你只要是你自己,你就是我最爱的。”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到的依然是“你看看别人做得多好”。身处这样一个社会价值观剧变的时代,缺乏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中国人,不少就陷入了内心价值感的混乱中,进而随波逐流,一起痛苦,一起烦躁,一起承担着各种压力。

我见过不少人,包括曾经的我自己,都活在焦虑的日子里。西方世界积累了500年的资本,我们30年就积累差不多了。但同时,他们500年的焦虑,也被我们压缩在30年内来消化。当GDP飞涨的时候,我们的焦虑指数一起上升,而睡眠指数、做爱指数齐齐下落。

英国2009年一份调查,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全球高居第20名。为什么说“高居”,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觉得幸福。调查里边都是数字,看着挺客观,其实“客观化”的数据,测算出的哪算幸福指数,最多是赚钱指数。钱多就幸福么?红英确实比不少人有钱,但比她有钱的同样不计其数。可她是我认识的最幸福的人。

是否幸福,要看是否自由地选择了生活方式。

我想,经济状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社会保障不健全,赚多少钱都没有安全感,总觉得一有状况、房价一涨就可能失去一切;而赚的真的足够多时,还是没有安全感,因为又开始怕绑架遭暗杀。但我要说,如果梦想是赚钱,那必然不会为流浪花光所有积蓄;如果梦想是流浪,你赚到的钱永远会够花。而真正开始了流浪,你不会再为赚钱花钱忧愁。

开着拖车游荡在各地,翻过山脉,越过河流,没钱继续走了就停下来,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当钱挣够了就重新起行。流浪的人对生命有足够自信:只要在游走中,就有灵感,就有意义。有钱的时候高歌猛进,没钱的时候把车一停,去别人的牧场喂猪拾牛粪。

不愿去流浪,只有一个理由:心还没自由。

当然,我不是忽悠大家都去流浪,那样中国就成另一个吉卜赛了。我希望的是,每个人能像红英一样,尊重内心真正的渴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你知道这个浮躁而物质的社会,还有一类人,像红英一样,心灵与天地一样宽广,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是可以有一些改变的呢?

我羡慕红英,如此自由地享受生命,这生活方式正是我追求的。我写作的时候,她关于西班牙格林纳达的书已经快出版了。郑重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她的文字就是一个闲逛的女子,干净、悠闲、无畏、直达心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