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助力郑州宜居健康城发展
雁过拔毛
将黄河、黄土、黄河文化整合为黄河旅游文化的意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将黄河、黄土、黄河文化整合为黄河旅游文化的意义

将黄河、黄土、黄河文化三大内容有机地整合为黄河地质旅游文化,对丰富旅游地学理论,促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丰富了旅游地学理论的内容

过去的旅游,只强调了观赏自然风光,欣赏人文景观,但对其理解自然,探索自然奥秘,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方面还不系统,内容甚少,使旅游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激发不起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精神。而现在的旅游地学中又过分地强调地质现象,没有把自然与人类的生存联系起来,同样不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重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应成为旅游地学的一个理论基础。把自然的东西人格化、文化化,把人文的内容与自然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旅游观光中不仅能领略到自然风光、地质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能从中认识到: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就使人们在旅游观光中受到教益,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与传统文化。

黄河、黄土、黄河文化作为黄河地质旅游文化的主题内容,具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关系,又有其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体现了地质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和谐统一,将其概括为一种文化,是对旅游地学理论内容的充实和丰富。

(二)有利于促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源整合和旅游发展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是在原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原有的资源主要是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资源,但地质景观开发的很少。通过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将公园内的地质景观和科学研究成果科普化,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内容和科学意义。由于其资源是零散的,各景观资源之间没有找出其联系性,给旅游者也造成了其景观内容零乱,毫无章法,不知所云。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把公园的三大主题内容进行整合、梳理,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把黄土、黄河的地质研究内容与黄河文化相结合,总结出:黄河文化是仰赖于黄土、黄河而形成、延续和发展的。而黄土与黄河的形成演绎又有其中联互的关系。结论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土、黄皮肤、炎黄二帝、黄河文化均为黄河地质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公园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上始终贯穿一条线,开发出科研线路、科普线路,并对讲解内容进行修改、整理,使旅游者始终围绕“黄”字进行观光、感悟、思考,并获取有益的东西。并最终认识到生存环境对人类有多么的重要,从而激发起认识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促进了公园的旅游发展。

(三)有利于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保护

国家地质公园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原则。所谓“开发”,就是开发旅游。而地质遗迹是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由于旅游主题明确,黄土剖面、黄河湿地景观等地质遗迹应成为公园重要的保护项目。在保护中,我们不仅实施工程手段保护,更重要的是在旅游过程中,广泛地宣传、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把这种文化意识深入到旅游者的大脑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四)有利于将黄河地质旅游推向世界

黄河地质旅游文化的三大主题内容都具有唯一性和世界性。我国的黄土地质研究目前具备世界先进水平;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又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上悬河”;黄河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连绵至今的文明源流之一,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窗口”之一。使这三大主题有效的整合为一种旅游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世界人民认识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为游客提供欣赏黄河、黄土地质景观的游览路线,将自然景观与黄河文化的内容相融合,做好标识牌、说明牌,并编制好导游词、解说词。同时还要设计、建设好科研线路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黄河地质旅游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将黄河地质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不仅符合旅游地学的理论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其中的内容,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黄河地质旅游文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和地质科普宣传工作,并能够推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其向世界级地质公园迈进。 马玉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