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百姓蔬菜水果
批发市场月底开业
今年前9个月全市
纠正漏起诉173人
郑州今冬供热
开始点火暖管
院士专家建言中原经济区建设
迎战困难 有所作为
努力实现汽车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国内专家聚郑把脉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展成果
院士专家高端对话
畅谈中原经济区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专家建言中原经济区建设
胡山鹰
李里特
徐德民
秦裕琨
周立伟
蔡鹤皋
王 越

河南文化瑰宝

是最有力支撑

——访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王越

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有哪些有利支撑、该注意什么,两院院士王越的几点思考,角度新颖、切中要害。

王越认为,河南优秀的文化瑰宝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有力支撑。他说,中华优秀文化支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也帮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河南是古代的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运用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有根源也有可能。其次是教育和人才的支撑。目前全国的高等教育都在内涵和质量上努力,河南亦不例外。河南要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教师队伍,要发展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好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的结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王越认为,河南还应思考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电子信息系统与其他行业结合,有助于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河南有很大空间,也面临重要抉择,选择什么路线是很重要的问题,要有清醒、超前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和选择,关键是嵌入点,找准、找对嵌入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后来者居上。

本报记者 侯爱敏

利用高校资源

助力中原发展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秦裕琨

“中原经济区发展要靠科技得多搞研发,而搞研发最快捷的途径便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产学研结合到一起。”对于如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我国著名能源领域科学家秦裕琨提出自己的看法。

秦裕琨说,相对于发达地区,河南高校资源有限,如果仅靠自身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很有难度。河南应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的联系,特别是要在产学研上进行合作,用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中原发展。

“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必须要注意能源消耗问题,不能因为发展而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只有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秦裕琨说,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耗一直在高位运行,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能耗也比较高,这对于正在产业转型升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河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997年,秦裕琨研发的“直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在河南焦作200MW机组上燃烧无烟煤成功应用。秦裕琨表示,自己与河南很有渊源,目前,他正在与河南的一些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就降低能耗与减排方面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希望能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报记者 覃岩峰

结合现代消费

开发特色食品

——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

主攻农业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对农业大省河南的食品工业发展兴趣颇浓,并现场把脉,给出建议。

他认为,河南的食品工业发展要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食品工业应扎根于农业现代化,与当地农业和农产品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他说,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生产基地,如何让人知道世界最好的小麦在中国,这是河南食品工业的任务。其次要与现代消费结合,食品加工企业要注重自主创新,了解餐桌需要什么样的食品,开发具有自身个性特色、适销对路的食品。结合外国食品在当今中国餐饮市场的风行,李里特认为食品工业还应关注中国传统饮食的现代化,提升传统食品的档次。他说,中国饮食文化有自身的鲜明特点,适合中国人体质。河南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保留了传统饮食文化的诸多特点,如何使传统的食品在现代重新焕发生机,这是河南食品加工企业的重任,企业要勇于创新,谋求产业升级转型。同时,李里特认为食品工业发展还要注重农业的综合利用,要建立高效、紧密的官产学研体系,从而实现相乘效应。

本报记者 侯爱敏

产业创新关键在于思维转变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立伟首先强调,在引进电子信息企业的时候,不能仅考虑经济效益,还一定要考虑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应事先制定一系列政策,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取得政府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双赢。

谈到如何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周立伟认为,一是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改变。思维转变了,不但能创造出新的产品,还能发掘出新的需求、新的市场,这才能真正为产业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对郑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专项支持,争取更多大的电子信息企业、大型科研机构落户郑州;三是要全力打造拳头产品和领军企业,进一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在于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而不仅仅是量的累加,更不是低水平的产业群集聚。

此次郑州行,周立伟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很多项目和产品印象深刻,表示愿竭尽全力为我市发展服务,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打造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之都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

“河南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蔡鹤皋来说,河南、郑州近年来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谓“惊艳”。

蔡鹤皋说,在河南的几天里,他一直对中部地区企业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开始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感到震撼。

“河南有丰厚的资源,有很好的人力资源支撑,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蔡鹤皋表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信息化,还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用创新的技术来打造中国品牌。河南企业应一如既往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发展河南本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打造出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之都。

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专家,蔡鹤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在谈到与河南的合作时,他特别表示出与部分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国内机器人批量生产尚处于空白,中国智能机器人设计开发巨头还没有诞生,希望河南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国内机器人的行业龙头。”他对河南提出了由衷的建议和希望。

本报记者 覃岩峰

做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规划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

“郑州提出要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对我市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口号十分肯定,通过调研,他相信,“一个数字化的郑州,一定能实现”。

要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徐德民认为,要靠产业转移,靠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的电子信息企业,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从发展模式来看,要注意规模效益,实现软件企业间的整合以及与其他行业企业的联盟,形成几个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徐德民重点提到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规划问题。他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端、中端研发人才和一线产业工人,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和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的人才规划。他建议,高端研发人才,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需求数量相对较少,可以采用引进的办法;对于中端研发人才,可以采取引进一部分的办法,更多则要靠本地区培养,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一线产业人才,更需要由本地培养,这就需要注重相关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抓好循环经济提高能源效率

——访清华大学教授胡山鹰

“我知道河南有180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发展可以使资源更有效利用,这正是现代工业的发展方向。”清华大学教授胡山鹰说,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一点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降低能耗,这样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也就能随之逐步得到解决。

河南在产业集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要把污染集中治理好,尤其是重化工产业。河南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要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胡山鹰表示,此次院士专家考察组来河南参观,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河南的循环经济工作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国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提出,将从试点向全面示范升级,实施‘十百千’行动,即建设循环经济10大工程,创建10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乡镇,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战略地位。”胡山鹰建议,“十二五”期间,河南要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把河南的资源用好,切实提高资源产出率。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