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文化大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文化大发展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专家学者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田宪臣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十七届六中全会用“四个越来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人们齐心协力、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勇于创造。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已不仅仅像过去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意味着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社会环境、社会条件,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一个伟大理论创新,就是把文化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朝阳产业、绿色产业。

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经验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说明,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功能,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人民的创造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过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杨小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论述,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也为大力发展郑州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城市同样如此。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被看作是城市的灵魂,文明的标志,城市的竞争力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广义的文化竞争力上。文化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它的软实力上,而且一旦产业化,还会形成硬实力,成为支柱产业。

任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等硬实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背后的文化力量的支撑,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亦是如此。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价值观、道德体系科学技术等,还表现在城市的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等各个方面,它以内在的力量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引领城市和谐、指向生态文明,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持久、强大的推动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不仅如此,文化本身作为产业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文化产业发达城市所证明。

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等作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郑州市也已把文化产业作为四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但是,就郑州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尽管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人才缺乏、效益不高等不足,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8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因此,要真正把文化产业形成我市的战略支撑产业,必须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跨越过程,要做到:让体制“活”起来,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共建、热情高涨、制度健全的体制;让机制“动”起来,形成各种积极性得到调动、各方意愿得到满足、各种行为得到支持,各方利益得到兼顾的机制;让结构“优”起来,形成大型文化企业壮骨强筋,“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迅速发展,国有文化企业引领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生机蓬勃的结构;让人才队伍“壮”起来,形成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让文化品牌“亮”起来,形成文化品牌多样,老品牌愈发响亮,新品牌不断培育的良好局面;让历史文物“显”起来,充分发挥郑州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优势,变文化资源大市为文化产业大市;让文化产业“髙”起来,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让文化消费“旺”起来,要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申占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培养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始终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尽一切努力为文化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环境。

培养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格局。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不断完善文化人才政策。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三是要不断加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

培养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继续不断深化文化领域的各项改革。一是要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深化文化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长效用人机制。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化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对领军人物、特殊人才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可以进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体现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发文化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四是要对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和激励。

培养造就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不断创新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发挥高校和文化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在职文化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在职人员在职自学,对自学成才者给予支持和奖励;要选送年轻专业人才赴高校和相关培训部门进修学习,条件许可也可选送出国、出境深造。三是要加强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农村文化领域大量亟须的普通文化管理工作者、文化创造者和制作者的培养,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郑州市社科联调研员

窦志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关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报告对如何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充分论述。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是满足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大目标任务的要求,其重要之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党和国家在近年来不断提出要通过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来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那么,对于如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如何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标准与建设路径呢?这一要求就是,在建设原则上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方面要求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同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注意城乡统筹城乡,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目标。在建设内容上要求: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效益得到发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以及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明确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实施,制定并实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所有这些,目的就在于保障权益,实现共享。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丁 素

文化振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没有中原文化的大繁荣,就谈不上中原经济区的大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区,这是国务院站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局,基于河南文化历史,打造文化河南目标,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深远。恰逢其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意见》的落实提供了政治保证,明确了原则方向,我们将以此为纲,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大地,打造出一个创新意义上的文化河南来。

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不能持久的发展。作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生动力和重大战略目标,没有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肯定会缺少内核,没有灵魂,当然也不是我们所希望。没有文化内涵的中原经济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原经济区。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延绵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其主根和支脉都与中原的人文始祖及遗存的精神血脉有着亘古相依、命运相随的必然联系。所以,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有着走向现代、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础。但底蕴要发力,关键要有现代发展理念来推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我认为应树立以下八种理念:

一是要确立跳出河南看中原的文化建设理念,把中原文化地域特征置于全国文化的发展大局,把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置于中华传统的核心内核,打造以根亲祖脉文化为本的华夏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二是要确立立足中原看世界的文化研究理念,以中原文化历史变迁为时间坐标,以中原、中国、世界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为空间坐标,形成时空交织的研究中原文化的三个向度,让人懂得中原文化发生在河南地区、影响着民族命运、连接着世界格局,以此推动中原文化跨出省域走向世界,在体现为思想、凝聚为学问、表达为艺术、融化为生活中形成“中原学”,并将“中原学”的研究推及全国,发展以中原学为主体带动的中原文化群,为国家传承文化体系的形成提供中原文化元素和河南创新经验;三是要确立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不断创新、引领时代的理念,如中原文化学思结合的理念、温故知新的方法,举一反三的理念、由此及彼的方法,一阴一阳的理念、有无相生的方法,见微知著的理念、综合创新的方法等等;四是要确立文化竞争力是河南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增强河南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强省战略的重中之重;五是要确立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的理念,重视中原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和理性开发,把保护置于开发之上,把开发用于保护之中;六是确立文化是无形资产的理念,让华夏文明的祖地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让精神富足成为河南发展的重要资产;七是确立文化产业建设具有特殊规律的理念;八是确立文化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软力量”的理念,用文化发展推动产业提升,用人文素养来彰显河南品位,用文化品牌打造中原经济区形象。

郑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文化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彰显其强大的价值功能。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社会发展方向的功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思潮。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先进文化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引导功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