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让留守儿童只能远离亲情
那些被作家富豪榜遮掩的真相
谁来终结边腐边升
谁来回应《每周质量报告》
儿子毕业没工作 “贼妈”教其当“小偷”
停车收费不能由“特殊公司”垄断把持
乱收费频现直接拉高民众痛苦指数
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
大学图书馆资源理应为公众所共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

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表示,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11月22日《新京报》)

毋庸讳言,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由此带来的现实难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毕业即失业,这不是高等教育的荣光,而是耻辱。但是,大学毕竟不是职业培训所。1918年,在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表示:“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而现如今,对不少大学而言,谈论学问有些奢侈,连贩卖知识也难以做到,不少高校俨然成了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著名学者钱理群感叹,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挟,其背后又隐含着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一切都不可信,不足靠,都可以放弃、抛 弃。这正是腐蚀着中国社会风气和教育的两大思潮。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和恶果,就是知识的实用化——拒绝一切和实用无关的知识,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与坚守。这是一种大学本性的丧失,大学教育的堕落。

可以说,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就是被实用主义裹挟的产物。连续两年就业低于60%专业将停办,其粗糙与危险,一目了然,可想而知。 首先,在“被就业”大行其道的现实语境中,所谓的60%就业率,就会沦为欺上瞒下的游戏。因此,硬性要求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停办,或将逼迫学校造假。

其次,专业设置不能太急功近利。放眼当下,就业率极高的专业,在十年前也许并不紧俏,有时甚至是冷专业,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过了几年也许形势急转直下,一个可以预料的结局是,相关专业停招的结果就是过了几年变成稀缺热门专业。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是对专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最后,大学教育不能过于市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需要一批仰望星空的人,如果只设置就业率高的专业,那些冷门专业怎么办?比如哲学。有的人愿意走出书斋,投身社会,经邦济世,有的人则选择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一些专业尽管就业率不高,但是,我们的灵魂需要,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因此不能随便摈弃。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教育部首次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凭心而论,中小企业确实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场所,中小企业也确实承担着社会责任。问题的讽刺性在于,一到就业难,想到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生产压力大,税负高,为何不提及?不体谅?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哪来的好事?不少企业在税负压力下,纷纷夭折或者濒临倒闭,从不见相关部门有过半点仁慈与呼吁。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就应该给中小企业松绑,为它们发展创造公平的空间,而不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帮扶。当然,帮扶中小企业,教育部门力有不逮,还需要各级政府真正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美国杜克大学校长布罗德海德认为,大学的教育不管你学的是什么学科,应该是通过一种能力帮你解决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灵活性、人的思想,一种随时准备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一项技能。

大学教育不能被实用主义裹挟,如果高校一个个蜕化为职业学校,该有多么可怕? 

王石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