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家裸奔”是一种
“制度性羞辱”
“翻版宋江明”
能否原地复活
请勿让“广泛听取”
埋葬公众意见
赚并亏着
是颗定心丸
中的公平诉求
出场两小时挣18万
别眼红知识价值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翻版宋江明”
能否原地复活

“翻版宋江明”

能否原地复活

陈彬今年4月参加了贵州公务员考试,总成绩第一的他因“白细胞数目偏低”被告知不能被录用。11月26日,安顺市政府回应称,体检过程中未发现有违纪违规行为。(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笔试第一,面试第二,总成绩第一。偏偏因为“白细胞数目偏低”,而被义正词严地婉拒在公招门外。这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宋江明求职记》中“被贫血”的遭遇。有句谚语叫“数据不会说谎”,但事实证明,白纸黑字的数据也会因为规则的孱弱而变成予取予夺的“凶器”。

从山西宋江明到四川的施欣、再到贵州的陈彬,“体检”像一块可以肆意涂鸦的白板,演绎出无尽可能。体检里有乾坤风云,“宋江明”们不过是华丽的盖头,内里的不堪在民间早有笃定的论断。

舆论压力大一点,公平蛋糕就多一点——如此不靠谱的“曝光倒逼法”,怎能纾解公考中的“体检危机”。宋江明是不幸的,某种语境而言,他又是幸运的。公众更关心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宋江明”,还能靠舆论的质疑而“原地复活”吗?唯有可靠的制度,才能终结公招丑闻;唯有严明的法令,才能遏止权力贪欲。公职人员考录,应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找什么“萝卜”、挖什么“坑”。不能总靠惊悚的绝望刺激公众的愤懑,而应该有更可期待的制度设计,兜底秩序与公平。 邓海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