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残疾人构筑温馨家园
社区建起“托老所”
“数痴”邢轸
“三员”进社区
为民保平安
拓展法律服务渠道
居民担当城管监督员
百万元整治市容市貌
“四用”入手保廉政
部署冬季森林防火
均等化服务流动人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残疾人构筑温馨家园
北苑社区残障居民蔡建华用一双巧手,做出一件件活灵活现的纸雕作品,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 本报记者 王 影 摄

本报记者 王影 聂春洁 郑磊 栾月琳 黄永东

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已渐行渐远,而扶残助残的行动从未停止……

志愿助残、生活救助、医疗康复、创业扶助……社区里,随着扶残助残行动深入开展,残疾人幸福指数和尊严感明显提升,人们用爱为残疾人构筑了温馨家园。

社区有支助残服务队

福华街办事处有一支有100多名队员的“助残服务队”,他们中有医务工作者、大学生,也有党员志愿者和热心群众,队员们定期上门探访残疾人,并提供各种免费服务。

家住福华南街社区的李师傅今年50多岁,因患小儿麻痹,行走不便,身边又无儿无女,生活困难自不必说。志愿者王医生主动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现在李师傅只要打一个电话,王医生就会上门为他做检测和诊疗。最近,王大夫还自掏腰包给他买来轮椅,让他的生活更加便捷。新圃西街居民刘大妈因病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每周三轮流到刘大妈家,花半天时间为她进行全身按摩,并陪老人聊天。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刘大妈现在不但健康有所好转,脸上笑容也多了。

自这支“助残服务队”组建以来,已经为辖区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100余次。

残障居民的康复乐园

管城区陇海马路办事处郑新里社区的门头上,“社区康乐工疗站”几个大字引人注目。走进社区内,迎面墙壁上悬挂着“在工作中快乐,在快乐中康复”的大字标语,一间大约50平方米的工作间内,几十位中度、轻度智力或精神残障的社区居民,正在埋头用心工作。

郑新里社区主任李庆枝告诉记者, 所谓“工作、娱乐疗法康复”,是郑新里社区独创的一种智力和精神残障居民辅助康复疗法。“工疗”,即通过轻便简单的手工劳动,提高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士的手工技能。“娱疗”,即将中、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居民组织起来,采用喜闻乐见的健身、工作、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以促进残疾居民的早日康复。

郑新里“社区康乐工疗站”建于2004年,是郑州市第一家设在社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站,目前接受智力和精神残障居民38位,已经进站的残障居民每天可以在工疗站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并且每月能够得到300~400元不等的劳动报酬。

一位残疾人家属告诉记者,自打患病亲人到社区康复站工作以来,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个人自理能力增强了,而且每月还有几百元的收入,家庭为此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

作为社区生活最困难的残疾群体,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管城区紫荆山南路办事处有高招儿:定期献爱心、送温暖,同时开展科技助残、文化助残系列活动,给残疾朋友带来物质帮助、精神慰藉。

在陇海南里社区,周玉芳双腿高位截瘫,加上她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很困难。如今,周玉芳家里却供出了一名大学生,这在辖区无人不晓。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到家中看望、慰问,鼓励她积极生活。看到妈妈为自己操碎了心,她的儿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暗自较劲,从小就很懂事。儿子考上大学后,周玉芳正为高昂学费发愁时,办事处和社区送来了及时雨,不仅为其申请残疾人子女大学生困难救助,还获得管城区残联每年捐助的5000元学费。

紫南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魏玉霞告诉记者,办事处近期举办了“冬日温暖,关爱残疾人”系列活动,走访慰问辖区14名重度残疾人,并为他们免费发放轮椅,解决他们行动不便的困难,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物质文化助残双管齐下

在惠济区刘寨街道同乐社区,精神及智力残疾人拥有360度贴心关爱。日常生活中,开展多种手工活动,例如叠纸盒、串珠子、折纸、编织工艺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这些残障患者的兴趣和耐力,逐步控制他们的情绪,同时,每年还聘请精神疾病康复指导专家到辖区,为精神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开展家庭心理疏导;定期组织辖区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参加“舒缓减压、放松心情”户外康复活动,帮助他们缓解精神和生活中的压力。这一举措得到辖区残疾人及其家人的高度赞扬。

此外,为解决残疾人家庭的实际困难,办事处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例如,为社区贫困残疾家庭发放“爱心超市”卡,这些家庭可到超市每年免费领取600元的生活必需品;为困难残疾家庭的经济支柱人免费办理意外险、重大疾病及住院医疗险;为贫困残疾家庭考上大学、高中的学生筹集助学资金等。

为残疾人上门送技术

因患小儿麻痹而致腿部残疾的吴静,因为有残疾不能和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学习、工作,非常苦恼,社区通过家访了解到,吴静非常爱好制作手工艺品,于是鼓励她参加免费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活动。参加完培训班的她,连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了。

“不仅要关心残疾居民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残疾居民的心理健康;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更要让他们活出滋味来。”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残联工作人员介绍,“上门”为残疾人送“技术”,是他们开展工作的又一新模式。她表示,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培训,很大部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贫困残疾人难以脱贫致富,他们通过摸查残疾居民的创业需求,提供一些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帮助残疾居民实现创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