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维护保障房正义需收紧“篱笆”
别把“雾都”仅当自然现象
原来如此
今年怎样问责决定明年地方怎样调控
“仇和式道歉”是向行政伦理敬了一个礼
官员为什么总是被聚焦
谁来给“幼稚”的原则坚守者撑腰?
须谨防“房价拐点论”误导政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员为什么总是被聚焦

近日,有被网民戏称为“名鞋哥”的四川省双流县副县长廖××因足蹬意大利名牌皮鞋“菲拉格慕”到基层视察工作而格外引人注目,引起人们一阵猜疑,一时成为被聚焦的官员,网友对此也热议不断:他是否能成为周久耕第二,能否经得起有关部门的检查,廖副县长是否会因偶然的“失足”而引发腐败事件等等。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官员屡屡被聚焦,成为社会新闻舆论的热点人物,足见民众对官员的关注。就此现象,笔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一,网民对廖副县长价值5000~6000元的意大利名牌很感兴趣并非无事生非的无厘头,他们很在意的是如此名贵的奢侈品在普通人那里很难看到,能享用此名贵品牌的为何总是达官贵人,加上副县长身居高位,分管规划、土地、城建等要害部门,不能不让人产生其他的联想。南京江宁区房管局长周久耕因被曝光“天价烟”、“天价名表”并因之落马更加驱动了一些人“窥视”官员,探究其是否好官、清官的好奇心理(亦不排除仇官的心理),因此,官员被“衣貌取人”,引起关注是很正常的。

其二,由于我们廉政建设机制尚存漏洞,预防腐败的措施往往滞后,靠体制内的力量反腐毕竟有限,再加上近来许多官员“东窗事发”的因素往往很偶然甚至很滑稽(如小偷盗窃,二奶举报等等),看似无常的偶然事件或线索因网民揪住不放,死缠烂打,造成组织介入,动用体制内力量深究深查,竟屡屡有意外收获,致使官员“中招”落马,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既震慑了官员,又鼓舞了民间反腐的士气,大有官民良性互动之势,因此社会力量也往往关注官员,看谁会成为倒霉的下一个,网络反腐也成为社会反腐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其三,照理说,官员们的生活情趣与穿衣戴帽有何喜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喜欢名牌亦无可厚非,但作为地方的公众人物,也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受众(即老百姓)的感受。客观上讲,一个县级干部,以5000、6000元也即相当其一个月的工资购得一双皮鞋也不为过,但未免太过张扬和高调,尤其是对一般民众来讲,对比鲜明,反差过大,让人看后心里很不受用,如果是去访贫问苦,恐怕更显突兀。从这点看,廖副县长不够聪明,没有放低身段,未能从倒霉的官员身上吸取教训,在不经意间,又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官员,引发网民热议恐非自己所愿。

其四,此一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命题,即官员财产的阳光法案。为官者是否清廉,当然不能“衣貌取人”,但老百姓对一些官员衣着的“讲究”关注过度不能一味的苛责。官员财产、收入等不公开、不透明反倒增加了其探明究竟的猎奇心理,也给官员的正常生活及消费行为增加了压力,使其左右为难,过于低调怕被称为“作秀”,过于高调则有引火烧身的麻烦,官民都不能平和心态,这也是当下让人纠结的困惑。温家宝总理曾说:从长远看,官员的财产应该公示、公开,以利于群众的监督,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好地监督政府。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出公务员财产的阳光法案。这样,无论是对官,还是对民,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会有一个交待。否则,被聚焦的官员还会有第N个。 杨文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