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郑州的鸡毛掸
《金融办》
庐山脚下  王国强 摄影
连载
王春多的诗
草根思想者
连载
阅汉堂陶俑
闲适恬淡 从容真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闲适恬淡 从容真切

——读于国华《兰馨集》

宋扬

读《兰馨集》,让人如同进入一个清静的夜晚,窗户半掩,有幽幽的琵琶古曲,有飘散在空气中丝丝缕缕淡淡的墨香,细细回味,颜色,季节,景致,生活的点滴,纷纭而至。翻开一页,就是另一番不同和精彩。或婉约,或豪放,或思悟,平静从容。或低头敛目,长思难眠;或邀月共饮,采摘丽句,潜入诗情。看春华秋实,叹山河壮美,览胜神州,到感受异域的风情。似水流年,如花美眷,携妻女踏青,送孩子远行,感生活真谛,言军旅豪情。叹!人生何处不是诗?读诗入境,浮躁的城市喧嚣渐渐远离,心境也越来越平和。采撷秋天的梦影,追逐春天的花语。在于国华的诗中,我感受到那种优美,心游万仞,在审美愉悦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

在于国华的《兰馨集》中,我走进一种古典之美。他的新古典诗词以其丰满的人生意蕴和情感资源,予人以真善美,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初春》一诗,“东风携绿到山乡/紫燕衔泥入柴房”,一个“携”字惟妙惟肖,将风吹柳绿,春到山乡的旖旎春色尽收眼底,诗人的燕子也从南方飞来,熟稔地又回到去年的旧居,在农舍柴房里啄泥筑巢。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形象生动。《桃花吟》一诗,“香飘韵俏明媚里/蜂迷摇魂不知返”。春风迷醉,仿如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阳光明媚、蝶飞蜂舞的喜人景象,也就难怪诗人心驰神往,不辨归路了。《南山春早》一诗,“清泉已拟叮咚句/山色渐成朦胧诗”,让我走在清泉叮咚、山色空蒙的无疆美景。何其幸也,大自然的真谛与人文的美感,默契地如约而来。人类是最能捕捉生命情趣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动物,《尿童》就是这样寻找童趣和本真的好诗,“不愁胴体露/各国童衣赠”,读后不禁相顾而笑,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构成一种风景的无限,这也就是诗人的文字魅力吧。我们喜欢写字,喜欢看文章,不就是要在浮华喧嚣的红尘俗世,寻找那份宁静和淳朴么?

读《问君》一词,体味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深情之美,“犹记滩头风如约/长发飘/颜玉衣薄……韶光过/愁似解/偶相见/泪滴落/试劝又无说……”给人的感觉似被重创了一下。往事历历,如泛黄的老电影,一对少年男女因机缘分开,此去经年,思念绵延,再相遇的时候,最好的年华早已经过去了,韶华不再。涌动的情愫,又纷纷地化做泪雨,想解劝却欲语还休。意境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悯月》一诗,“寥寥星垂野/淡淡月西归/谁解孤独苦/人在梦中睡”,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寂寥的几颗寒星,月影淡淡,诗人怜惜着碧海青天的佳人,娥女睡在月中就如睡在渺渺的梦里,载不动缕缕清愁。

《自题》理解的是人生一步步走来的从容之美。“只求桑榆西照晚/匡我一生不老心”,是哲思,是睿智,是岁月凝就的不老赤子之心。仔细把玩,细细品味,竟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满口留香。《南河即景》一诗,“南河细柳垂清流/两岸雕栏带绿洲/花间举步闲阳暖/桥畔风筝彩云悠”,诗人闲适地漫步于南河畔,暖暖的闲阳,花树茂盛,风筝翩翩,彩云悠悠。景色宜人,心情愉悦,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

《自嘲》诗中,“春花秋月常与共/美酒情歌自风流”呈现的是一种军旅豪情之美。有春花秋月相伴,有酒有歌,就有斟茶倒酒、把酒言欢的朋友,良辰美景,人生夫复何求?《从军乐》诗中,“虽说从戎无壮举/敢对后生言锦绣”,语言明快铿锵,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可喜的是,我们在诗中能领略到军旅生涯对诗人的深远影响。经历风雨,更见彩虹,共鸣于诗人对军旅生活的热爱,保卫锦绣中华的壮志豪情。这种饱满的情感和悠远的神韵,叩响着读者的心弦。

人们读诗集,是挑剔的,是讲究的。即使是最成熟的作者,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诗歌写作和咏读的奥秘是什么?《礼记·乐记》中有言:“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读《兰馨集》体味的就是阅读的快感与欣喜。犹如在春天里看到翠生生沉静而优雅的杨树,从容地站在那里,玉立笔挺。湖光山色,泉水叮咚,间或音乐袅袅,给人一种冲动,愿与每根枝丫共舞,共同沐浴于春华秋月的唯美,享受生命的激越与灵秀。

于国华新古典诗词,是把诗词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秉承了古诗词的意境悠远,却不完全拘泥于古诗词的格律,大胆求新,让形式真切地为内容服务,这一点就让年轻的读者感到亲切。事实上,唐诗宋词也有一个产生和成长的过程,才到达那个巅峰,绝不是一夜之间辉煌起来的。唐诗宋词的格律词牌,也是由原创人创作出来,然后被广为传播后渐渐定型成为模式的,人们觉得这样吟咏感到有味道而已,并不是什么不可置疑的金科玉律。因此,这也就应了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可以拓宽,也可以缩小,也可以改弦易辙,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时世变迁,语言文字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文字的四声平仄,也和古代有很大区别,如果非要爬回故纸堆里考经据典,未免就荒诞可笑了。

于国华的新古典诗词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方法,灵动性的创作手段,对于当代的诗词创作来说,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方向性。这种诗路源于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而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辉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韵致和意境是我们永恒的财富,是我们民族的身份标志,是全民族创造出来的元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上的氧气”。而于国华的新古典诗词提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有勇气,有思悟,有智慧,求新求变,为其不断注入新鲜元素和现代理念,这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真正继承和发展的现实态度。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