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全市逾94万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
黄河打鱼人
郑州安全生产工作
连续8年实现双降
中纪委督导组来郑督导检查
《廉政准则》贯彻执行情况
我市十个重点项目昨日同步开工
赏天文奇观 看红月圆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打鱼人

本报记者 孙志刚

滚滚浊水,茫茫一片。几叶扁舟颠簸起伏,甩浮、下网、收网,网网载满生活的希望。巩义市沿河而居的群众,至今还保留着忙时农耕、闲时捕鱼的习惯。

巩义市河洛镇沙鱼沟村村北一公里即是黄河。昨日,艳阳高照,村民刘保国从家里搬出鹰船,架在独轮手推车上,晃悠悠地往河边走。

到河岸已是上午10点,刘保国把船放下水。“你穿上救生衣,安全些。”刘保国交代记者。他自己没穿,嫌不方便。

2.5米长,1.5米宽,两叶扁舟中间架两道横梁。虽然黄河表面平静,下面却暗流涌动,不时卷起一个个漩涡,拍击小船不时击出浪花,我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刘保国说,这一趟要在黄河上漂5个多小时。

刘保国娴熟地避着风浪,径直穿过翻滚着黄沙的中心河道划向对岸水域。5米长的竹竿插到半竿子深时,拿出渔网甩出鱼浮,边撑竹竿边放网,不一会工夫一张几十米长的渔网下到黄河里。

连下三张网,仅粘上来几条拇指大的鱼,刘保国有点儿沮丧。

“你到岸上等会儿,我往深水里走走。”平时载一个人的小鹰船载了俩人,刘保国有顾虑。

记者上岸后,刘保国手机联系一个正在捕鱼的老乡。听说老乡逮了几条鲤鱼,他一下来了劲。个把小时后,两只鹰船再会合时,刘保国还是没见大鱼。那个老乡的船箱里有五六条黄河鲤鱼欢快地吐着水泡。老乡叫卜胜利,是河洛镇仁存沟村人,今年40岁,承包了30亩黄河滩地,闲暇时就到黄河捕鱼。“每年逮鱼能挣多少?”记者问。“好的时候三四千元,今年黄河鲤鱼卖20元一斤,但鱼少个头又小,到现在才卖600多元。”卜胜利说。

中午时分,为了不影响他们捕鱼,记者随渔船在岸上跟着走。船靠岸歇息时,刘保国逮了条一斤半的大鲤鱼,很是兴奋;卜胜利的船箱里已经有七八条了。刘保国从船上拿出几块蛋糕让记者吃。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船上吃过了,凑合着吃点吧,渔夫的午餐基本上都是这样。

趁上岸的空,他们拾掇起网上沾的杂草。记者也帮着一起打理。

“看好船,别飘跑了。”刘保国提醒记者,“船是渔民的命根子,如有闪失现在有手机还好联系人救援,要是以前就麻烦了。”

渔民都很知足,下网收网,网住的鱼儿不管大小都很高兴。“我这张渔网是刚从郑州买的,真是开门见喜呀。”卜胜利高兴地说。记者发现,卜胜利用的是4指网(能伸下四个指头),刘保国用的是2.5指网,他们各有各的窍门,刘保国喜浅水放网击浪撵鱼,卜胜利善深水放网快速收网。

下午3点,两人都有不错的收获。记者满身泥巴地爬上岸要离开时,他们又撑竿驶向黄河,身手敏捷,划起桨来浑身是劲。识水路、知鱼道、更顾家,黄河渔夫在水中如鱼得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