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在梅边在柳边
杜拉拉大结局
随笔
踏歌图
新书架
名人新作
郑邑旧事
航空港
张雁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陶俑今何在?

张健莹

用上塑料的盆、碗、盒、桶是近几十年的事儿了,这以前的几千年里,我们沿用的陶器都是泥塑烧制的,即使今天,砂锅泥壶也没有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沿用泥条盘制罐子,令一些专业人士惊呼要留住手艺,留住古老。

陶俑不同,属于冥器,本指陪葬之物。侠义说单指陶偶人、陶动物,包括一些陶器具。

陶俑今何在?生活里好像已经不大在、不常在了。

陶俑始于春秋战国,与人的丧葬礼制相关,陶俑是殉人的替代物,在以后的秦汉、六朝以至隋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自唐以后,厚葬风渐渐衰微,大多以纸质偶人作为陪葬,陶俑淡出人的生活。

一次我在浚县看到一组十二生肖泥塑泥咕咕,都是兽头人身,穿的是阔袖长袍人的衣裳,双手抱在前胸,很有神气。仿佛在哪里见过,啊,真的见过,那是博物馆里看到的唐朝的十二支神一组立像俑。一组远在唐代,一组就在现今,在眼前。

又有一次看汉方的泥塑《黄土地的歌》,其中有一个下棋的场面,一老者一手持烟卷,一手拿棋子,显然是赢棋了,身旁两个后生被他突如其来的胜利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好生羡慕好生困惑。泥塑旁有诗:楚河汉界想当年,茶温之间得胜还,对付你这小把式,老夫只需二指禅。诗和画配合相当,不由想起汉陶的对弈,何其相似乃尔。

这是极端的范例。

看天津泥人张的泥塑的时候,想到他泥塑的主张:不为死人,不为宗教,只为活人。看他的作品,社会百态,人生景象,尽在泥塑中,可这不是冥器,不为丧葬。

看农民泥塑家余庆成的作品,尽管他做的多是农妇形象,可那神态那种不求形似的夸张,很像汉陶俑。

中国的三大泥塑除天津的泥人张,还有潮州的大吴泥塑、无锡的惠山泥塑。尽管呈现状态各不相同,惠山泥人彩绘如工笔画,大吴泥塑刻画细致入微形象逼真,从中都能看到陶俑的踪影,那工艺程序也不外乎捏塑、烧坯,制作方法也不外乎雕、塑、捏、贴。

当下,加入泥塑民间艺术大军的人与日俱增,风格不尽相同,可是,它们都与陶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在传统中承袭,在承袭中取舍,在取舍中创新。

陶俑今何在?陶俑的艺术传统在,艺术精神在,陶俑的灵魂在,陶俑是泥塑永恒的艺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