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第一版)近年来,河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优化发展方式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空气等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证,生态恶化趋势有所控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但应该看到我省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资源环境矛盾的集中期,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重——工业结构偏重。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粗、低、重、耗”产品过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弱——环境支撑能力弱。自然资源禀赋差,部分河流无天然径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城乡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污染问题接踵而至,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加大。 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均居全国前5位。到 “十二五”末,我省城镇化率接近50%,将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以每人每天排放67克污染物计算,仅此一项,就需要新建80多座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削减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小——发展环境空间小。省辖淮河、海河的部分支流已无水环境容量,部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不足,局部已超出环境容纳能力,难以接纳新的污染负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环境要素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瓶颈。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不通,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也走不通。唯有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道路,资源才能支撑、环境才能容纳、社会才能承受、发展才能持续。 (三)“保障发展、保护环境”,省委书记卢展工对环境保护的准确定位,也是对绿色发展的精辟诠释。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焦点并不是发展本身,而是发展方式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走绿色发展之路,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发展经济,不保护环境,不难;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难,难就难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四)绿色发展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发展可持续。对环境保护而言,就是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污染减排。 污染减排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刚性增量,利用有限的环境容量,获取最大最优的发展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环保措施,逐渐减少污染物排放存量,腾出环境容量,保障发展需求,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发展。 由此可见,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环境资源瓶颈的突破口,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强化污染减排,促进绿色发展,首要转变思想观念。以思想观念转变推动领导方式转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一些地方在思想观念上还存有偏差: 有的科学发展理念不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 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项目不加选择,甚至认为“抓到篮里都是菜”,盲目引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建设项目。 有的大局观念不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政;只管自己发展,不管周边环境。 有的创新精神不足,习惯用传统思维、陈旧方法看问题、抓工作,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办法不多。 有的责任意识弱化,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污染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助推器,通过10~15年的持续努力,扭转目前的环境容量超载现状,使排污总量回归到环境容量允许范围之内,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划要求,走出一条山川更秀美、生态更宜居、人民更幸福的绿色发展之路。 (六)省长郭庚茂指出:污染减排是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目标能否实现。 抓好污染减排,关键在做,关键在干。必须把污染减排作为统一发展与保护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的重要工作,以新思路推动工作,以新机制破解难题,以新措施促进绿色发展。 (七)在调整结构中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 调整为了适应,调整为了培育,调整为了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污染排放变少,让发展模式变优,让经济增长变绿。重点在“调”上下工夫,在“增”、“减”、“聚”上做文章。 调,就是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调节器”作用。加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新建项目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增,就是增加发展效益。提高环境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把重点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扶优扶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 减,就是运用污染减排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对污染重、能耗高、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施限期淘汰,腾出环境容量,发展先进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聚,就是打造绿色发展集聚区。引导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促进集聚集群发展,更加突出主导产业,更加突出环境资源集约利用,更加突出污染集中治理,积极培育环境友好的示范集聚区。 (八)在改革创新中减排,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污染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通过政策机制的不断创新和生动实践,为绿色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没有预见的管理是危机管理。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环境容量现状,建立排污总量预算指标管理体系,让无形的环境容量变成有形的总量指标,促使环境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发挥更大的发展效益。 环境经济政策是有别于传统行政手段的 “内在约束”力量。在全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增强工业企业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提高工艺水平,控制排污总量。建立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制度,用经济手段促进污染减排,促使企业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绿色转变。 科技创新是污染减排的活力源泉。要积极构建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把高新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为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九)在持续推进中减排,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持续减排,才能减存量、控增量、降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腾出绿色发展的环境空间。 持续污染减排,要靠项目来带动。工程减排削减的污染物排放量占减排任务的70%以上,抓住了工程减排,就等于牵住了减排的“牛鼻子”。为此,要不断强化污水处理、重点企业深度治理等工程建设,保障绿色发展的环境要素需求。 持续污染减排,夯实基础很重要。小智理事,大智立法。抓紧出台污染减排、畜禽养殖等地方法规,建立减排奖励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科学制定环境保护地方标准,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增强减排效益。 (十)在生态建设中减排,改善绿色发展环境。 河南地跨四大流域,生态环境特殊敏感。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优化自然禀赋,增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减少农业源污染排放,使中原大地成为希望的田野、绿色的家园。 (十一)在保障民生中减排,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对于那些只顾企业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坚决杜绝“一个小厂污染一条河,一家作坊污染一方土,一根烟囱染黑一片天”的现象发生。 生态环境事关群众的健康福祉。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改善城乡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十二)强化污染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这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尤需凝聚社会合力,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共建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路漫漫兮其修远,不懈探索终有成。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城一地之事,需要有坚持不懈、持续攻坚的韧劲,需要有遵循规律、求实重效的干劲。 (十三)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 探索走出一条建设绿色中原、富裕中原、和谐中原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使中原崛起的道路更宽广、河南振兴的动力更强劲。面对人民的期盼,我们深感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承载历史的使命,我们倍加激情澎湃,信心满怀。绿色发展正当时,造福中原阔步行。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