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股市95%“僵尸账户”
说明了什么
解剖足球麻雀,警示行业大鳄
教育功能
不能是捡芝麻丢西瓜
电影观众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
千里之外
不偷税就倒闭,企业何以如此困顿
追诉讹人者法律责任是惩恶扬善
积极而为 量力而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教育功能
不能是捡芝麻丢西瓜

教育功能

不能是捡芝麻丢西瓜

“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这是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一本线装小学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并配有猫捉老鼠、小狗看门的生动插图。一十八个字,道出了生命的庄重。和民国课本被大加褒奖相反,目前中小学的教材编写,却因德育功能被放大、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等而屡遭批评。(12月19日中国广播网)

教材编得好坏,全在于编教材的人道德文章如何,有无文明的价值观。有材料可以证明,民国年间,编教材的人多是学贯中西,不急不躁不离道,人心淡定。正像有人说的,教材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而现在的地方教材编写团队人员的学问学品学养,则很难和过去的老先生们相比。有的省份,一些编者是那种区教育局的教研员。编写者得到了一个编写权,然后转包给另外一个人,这另一个人就拉着其他人东拼西凑编成了一个教材。

课本教育为的是什么?冯友兰先生说,真正的教育的目的,是在于使人知人的应该是什么,并且使人照着“应该是什么”去做。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课本应有最真实可信的文本,不能掺杂半点的虚假。每一堂课的教育都是立足于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而不能误人子弟。误人子弟的教育,即是误尽苍生。

与教材编写一样,当下的课堂教育所看重的是功利性,因而它忽视对人的关注,也就是对孩子的文化关怀。有了功利性,就会只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抑制他们创造能力。有了功利性,课文中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情绪往往受青睐,被评价为真情实感。这实际上是放大着形式主义,无视甚至于鄙视真实。长期接受这样的课文教育,势必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语言感觉的钝化。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着空话、套话,在社会上亦是张口就来。

课本离普遍的文明价值越来越远,教育愈来愈功利化,实际上是教育的异化,是教育走向了教育目的的反面。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当下的教育就是:弄一盆芝麻让孩子在那一粒一粒往外捡,最后把孩子都捡傻了,而旁边就有一个西瓜却视而不见。教育的逻辑是让受教育者变得有智慧,而不是得到智慧的反义词。失败的教育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使孩子变傻,也使得社会的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期。 伊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