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佳浩 因为自己的理念与公司老板不合,1994年的时候高扬帆与自己工作多年的企业挥手告别,并誓言再也不给别人打工,要做自己的老板。“当时,我从朋友那儿接手了300只番鸭,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开始养了起来。”回忆自己最初养鸭的经历,高扬帆颇有感触。 由于当时的番鸭刚刚引进中国,在市场上还是个稀罕物,谁也不敢保证这300只鸭最后到底是赚还是赔,但是不愿再给别人打工的高扬帆也没有别的营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经过自己努力钻研,终于从一个鸭鹅不分的人,逐步掌握了番鸭的习性,并且慢慢地成为了半个专家。到年终结算时发现,这300只番鸭还真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初战告捷,这给了高扬帆很大的自信,或许养鸭也能成就自己不给别人打工,做自己老板的誓言。找准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努力奋斗了。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扬帆的养鸭事业在他的悉心谋划下稳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养鸭热情。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了他猝不及防的打击。 在2003年全球饱受“非典”肆虐的时候,由于大众对其病原体的误解,使得作为番鸭养殖户的高扬帆和村民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周围的养殖户们一个个退出,高扬帆夜不能寐,养是赔,不养也是赔,究竟要如何抉择。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番鸭,实在是不忍心就这么放弃。由于市场缩水,资金紧张,饲料问题成了继续坚持下去的瓶颈。“当时,我们村里不少人种红薯,那些红薯叶啊什么的就成了喂鸭的饲料,我们就拉着架子车去地里拾红薯叶之类的东西回来,我还被别人放置的专门抓野兔的机关电到过,腿上都是一块青一块紫的。那是我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村里也有不少人看我的笑话,说我原来是个大老板,现在也是推着个架子车到地里拾菜叶……” 面对资金的短缺、条件的艰苦以及村民们的冷嘲热讽,高扬帆愣是挺了下来。直到现在,他还牢牢记着当时的情景,这也成为了他坚持创业的动力。现在,看着已经慢慢形成规模的养殖场,高扬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提起下一步的打算,高扬帆信心满满,正在建设中的集育种、孵化、养殖于一体的三鸟孵化基地里,还设置有多功能训练厅和饲料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带着大家一起致富,那才是真正幸福的事。现在,来自新疆、海南等十多个省市的养殖户来向他取经。 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高扬帆深知乡亲们对他的帮助,富起来后他丝毫没有忘记乡亲们的恩情。为此养殖场里雇用了十几个同村村民,每年夏天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也能领到一袋西瓜……“一个企业家,利益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同样也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我经营企业的准则,也是我所追求的企业宗旨。我想也应该是每个企业家所追求的一种更高的精神利益吧!”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