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由华赋兄弟公司和黄河科技学院联合推出的小剧场话剧《药死你》(以下简称《药》)之后,有三个“没想到”——第一,没想到在河南这样的戏曲大省,竟然会出现这么一部原创的、先锋味十足的小剧场作品;第二,没想到处于学业、就业双重压力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对小剧场艺术的关注度会如此之高;第三,没想到这样一出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参演的剧目现场演出的效果会如此之好。
《药》是根据“药家鑫”事件改编而来的。就编剧手法和导演风格来看,创作者显然刻意将受众定位于大学生人群。全剧清新、自然、真诚、犀利,有很多直击灵魂的精彩段落,非常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舞台呈现上,该剧明显带有“贫困戏剧”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动作性和表现力。虽然有浓郁的思辨色彩,但绝不说教;虽然颠覆了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但主题依然清晰;虽然演员的表演还显稚嫩,但他们在舞台上流露出来的真诚却已足够撼动人心。
不仅如此,《药》在思想性上也体现出了十分难得的独立精神,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建构性的思考。在舞台上、银屏里、网络中到处充斥着庸俗调侃和低级恶搞甚至不惜“娱乐致死”的今天,《药》这样一部呼唤社会责任和人性良知的作品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可贵。
无疑,这是一剂适合当代大学生服用的好《药》。
但在为它鼓掌叫好之余,细细回味,似乎还有一些不满足。
其一,《药》的药量不足。就戏本身而言,《药》剧在对青少年犯罪的人性肌理和社会诱因的挖掘上还不够深入,比如“疑似病人的纵向回忆”一场,在对“小学、中学、大学”几个青少年成长的时代性特征的展现上,创作者未能向更深、广处开掘,显得药力不够猛,药量不够足,留下了些许遗憾。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药不到,病何以除?倘若我们的创作者一味心存善意或因某种顾忌而不能将思想、目光透析到社会病灶的最深处,那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都将大打折扣。
其二,《药》这类作品的总量不足。在我中原经济区建设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药》剧的出现的确不失为一个小小的亮点,这不仅在于它以一种新锐艺术形式承载了当代大学生真实、深刻的人生思考,还在于它所采取了一种崭新的校企联合、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运作新机制、新模式。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亮点太小了,实在构不成什么气候。如何才能让《药》一类的作品层出不穷?为保障《药》们的生产,我们又需要建立怎样的一种长效机制?如今,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笑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