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最重要”已是绝无仅有,而在此前后给“林罗刘”的电报中,毛泽东几乎每次都要提到塘沽。 12月21日24时,毛泽东又在一封关于塘沽之战的电报中指示: 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 当时,邓华不可能看到这些电报,但从“林罗刘”发来的一封封电报中,理解毛泽东的战役构想、意图,对于他这样身经百战的将军却是很容易的。秤砣虽小压千斤。堵截海口,全歼华北之敌,塘沽原本是平津战役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支撑点。在新保安被攻克,张家口亦指日可下后,其分量和地位就愈显突出了。况且辽沈战役中未能控制营口,致使52军万把人从海上逃掉,毛泽东批评“是个不小的失着”,对于东野的每个将军都是记忆犹新的。 12月2日,7纵20师和21师,在纵队和师属炮兵全力掩护下发起攻击。可步兵一无工事,二无地形地物可利用,被敌人陆海炮火打得抬不起头来,伤亡1000多人。 24日,9纵一个团攻击大沽受阻,同样伤亡惨重。 邓华当即下令停止攻击,致电林彪。 在报告了塘沽地形和进攻受阻的情况后,他说: 此次为我们入关第一仗,故必须慎重从事,充分准备。……据我们估计,塘沽为敌人唯一退路,故不打而跑的可能性较小(据供,敌人要守,到塘沽后赶筑工事就是证明)。万一跑了于敌更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 虽未明确建议改打天津,但那意思已是比较明白的了。 这可不是邓华第一次对上级说“不”了。 从长白山打到海南岛,没有比1947年6月的四平攻坚战打得再惨烈的了。 战前,邓华认为仅有两个纵队攻城,兵力不够,致电林彪,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实在不行,两个师也可以。林彪未置可否,只增调个6纵17师。激战两星期,两个纵队伤亡惨重,有的简直快打残了,才把6纵另两个师调来参战,形成“添油战术”。 邓华还曾建议推迟攻击时间,未获同意。 战后总结,林彪和刘亚楼讲了两点教训:一是对敌情判断不明,守军有3万多人,却判断为不到两万人,攻城兵力显然不足;二是打急了,有的部队没看地形就发起攻击,违背了“四快一慢”中“慢”的原则。 打了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已经控制四分之三的市区。守敌71军的军直属队都打光了,军长陈明仁把卫队都派上去了,他已经把手枪放到桌上,等解放军攻进地下室就自杀了。 世上许多事情,都是差那么一点点就成功了——如果邓华的两个建议获准了,是不是就不会差那么一点点了? 四平攻坚战的影响是巨大的。辽沈战役,林彪率部南下北宁线直取锦州,得知国民党又从华北增援两个军到葫芦岛,又要转身回头去打长春,原因之一就是怕把锦州打成四平——他有点被那场红天血地的噩梦魇住了。 那么,塘沽会打成个什么模样,打出个什么结果?像所谓的“四平大捷”一样,就算是侯镜如守城成功,给傅作义打一针强心剂,增加稍许嚣张气焰,国民党在华北的溃败也是指日可待的。 邓华这个人“很硬”。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司令员,瞅着温文尔雅,平时话语也不多,却是吐口唾沫是颗钉。决策果断,决心硬朗,看得准,打得狠。对同志批评很严厉,对上从无恭维之辞,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四平攻坚战,战前邓华下令多抓俘虏,而且一定要抓住个连以上军官。结果,他对敌情的判断是最准确的。 知己知彼,那“不”说得就硬气,有理有据有底气。 而塘沽地区不便于大兵团作战,又不可能越海包围,只能做陆地看守与阻击。倘若非打不可,那也只能把敌人赶到海里去,坐上军舰逃跑,自己则是伤亡一大堆。 毛泽东接到林彪的电报,一看就明白地图与现地往往是不同的,有时靠地图指挥、决策是行不通的。尽管此前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在12月29日23时给“林刘”的复电中,仍然痛痛快快地道: 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3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