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奋战在地层深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战在地层深处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无数施工者在这里付出了汗水和努力。目前,中线穿黄工程顺利推进,2014年通水后,将极大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郑州日报摄影部

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马路,绿草如茵的公园……保证了郑州的活力与生机。当我们享受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保证我们这座城市的供暖、供水、供电,为了地铁梦圆,为了让郑州及其他城市早日喝上丹江口的水,他们日日夜夜奋战在“地下第一线”。

双节前夕,本报摄影部兵分五路,用镜头记录下了我市大工程、大项目的进展以及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策划 张 永 杨 光 文 字 王 璇

图片 许大桥 唐 强 陈 靖 李 焱 宋 晔

地铁圆梦者

地铁建设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地铁的建成,将有效地缓解地上交通的压力,使畅通郑州变为现实。因此,地铁的施工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记者在中原路与大学路地铁施工隧道看到,工程已经进入铺轨阶段,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轨道在地面上完成拼装后,运送到地下再进行无缝焊接,最终形成完整的地铁轨道。铺轨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做到百分之百精确。”01标段聂工程师介绍。

湖南的戴师傅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他告诉记者不知道今年过年能否回家。他和很多工友想的一样,为了圆郑州市民的地铁梦,他们再累也值得。

光明的守护人

整齐的电缆安静地躺在支架上,源源不断地将电流输送到千家万户。而他们,在地下的隧道里默默地工作着。

在七里河地下20米的电缆隧道,也活跃着一支队伍。220千伏Ⅰ、Ⅱ滨融线改造工程属市政设施配套工程,施工环境复杂,需横穿七里河北路、七里河南路以及七里河河道,为了使2012年1月15日前全部完工。施工方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施工。

在电缆沟内趟水、爬支架是习以为常的事,连吸一口新鲜空气都很奢侈。20米的深度,6层楼高的扶手,要完全靠臂力支撑,体力很容易被消耗。而这里,工人们每天要上下无数次。

值班主任告诉记者,这条隧道有8公里长,大部分都在十几米以下。每次巡视时,工人们都是早起下井,下午3点再从隧道的另一端上来。工人李乾笑着说:“这隧道就像我们的家,我们在家待多长时间,就在这下面待多长时间。”工人们笑称,他们是太阳升起时,就“下去了”,等太阳下山时,他们又“上来了”。“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地下’工作者。”

黑暗中的舞者

工作在昏暗潮湿的地层深处,黑得几乎无法分辨轮廓的脸,永远也洗不干净的工作服,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真实写照。正是这样一群特殊工作者,常年默默无闻工作在井下,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保障。春节前是高产期,郑煤集团超化矿的矿工们正在忙碌地开采着。

井下300多米,这是超化煤矿最繁忙的一个工作面。采煤区地段狭窄,每走一步,都要绕过一道道的顶板支柱,只能“猫”在小巷道里采煤,已在采煤一线奋战16年的张队长表示,苦中也可作乐,只要真正爱上采煤这一行,一切都值得。说这话时,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憨厚地笑了,黑暗中,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群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舍弃了许多,在这与常人隔绝的另一个世界,在飞舞的煤尘和隆隆的机器轰鸣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温暖城市、照亮世界。他们从事的事业最平凡也最伟大。

抢修“供水生命线”

水是生命之源,自来水管网则如同城市中的地下命脉,管网的畅达可靠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而有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24小时待命,风餐露宿,不畏泥泞,他们只是为了地下命脉正常运行。

郑州自来水公司营业处维修人员负责着全市77万只水表的维修、更换和管理工作,水表口径在50mm以上的非户表就有4万余只。2011年,营业处维修人员全年维修16000余次,更换故障水表9000余只。

由于水表大部分为地埋式,因而表井往往狭小,维修人员的作业空间非常有限,几乎所有的维修都是在猫着腰的状态下完成的;由于表井地势低,经常会有污水流往表井,甚至是用户的下水管道流出的污水,面对扑面而来的恶臭,大家毫无怨言;寒冬腊月、北风呼啸,马路上过往行人都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我们维修人员仅仅身着一件单衣,奋力跳入冰冷的水中,用自己的身体抵挡住喷涌而出的自来水,开展紧急抢修。虽然工作环境恶劣,但维修人员不怕脏、不怕累,不言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着我们的“供水生命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